问题标题:
灞上秋居这首诗通过那些意象营造了哪些意境?
问题描述:
灞上秋居这首诗通过那些意象营造了哪些意境?
励幼芳回答: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