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高中的历史
问题描述:
高中历史怎么可以提高?怎样复习更有效?
刘兴超回答:
同学,你好,给你推荐一篇别人的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生在高考的审题、答题环节中存在严重的问题,较普遍的有:审题不仔细,导致漏答题目的现象严重、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解读材料的能力较弱、不能根据材料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和题目的立意。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答题规范化不够,卷面不干净、不依据问题作答等。 应该指出的是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并不等于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缺乏选择性,不管题 目优劣,效果好坏,一味地以练代学,以练代思,以数量代质量,这无疑是疲劳战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讲的勤学苦练,是在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和分析、综合、表述能力的提高。在审题方面,要培养学生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高考应试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学生做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二、把握历史复习角度的三个层次“史实、史观、史法” (一)史实,即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总之,上述几种知识,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不可偏废。 (二)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基本理论和新观念 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考试说明》思想教育部分规定,以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必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国情各异,发展不平衡的辨证观点等等。 命题专家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前些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 经过几年探索,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史观?(1)平时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掌握基本理论,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唯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2)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平时复习时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历史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掌握。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3)学生应关注史学研究新态势,调整复习历史视角,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以文明史范式重构历史知识。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等,了解文明史的结构,如知道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等。吸收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的长处。 (三)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 从逻辑的角度分类有两种:第一,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第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分析两场改革成败的原因。此外,将上述方法具体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