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相似的历史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两国都曾向西方取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昔同治初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
问题描述: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相似的历史困境。为了摆脱困境,两国都曾向西方取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昔同治初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言中!惩前毖后(吸取前面的教训,日后不再犯错),亡羊补牢……尚可以知从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年)
(1)材料中中国人游历欧洲、购买船炮后发起什么运动?俾斯麦认为造成未来中弱日强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中梁启超感叹俾斯麦的预测“不幸言中”,所指何事?
(3)梁启超列举俾斯麦的言论,有何目的?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为是否完全实现“亡羊补牢”?为什么?
任俊玲回答:
(1)由材料中“昔同治初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判断中国人发起的是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由材料“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可知日本人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学习的主要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学业.由材料“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知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主要是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俾斯麦认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学业,而中国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造成未来中弱日强的原因.
(2)由材料中“梁启超《变法通议》(1896年)”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被迫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的大大加深.
(3)梁启超引用俾斯麦的话的根本意图是希望清政府能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技和民主政治,以维护清朝统治,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企图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结果运动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学业,而中国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
(3)为变法维新营造舆论支持,没有,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走不通的.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