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初中 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
问题标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
问题描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福利国家应是一个褒义词,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赫然变成了贬义词.对福利国家的贬抑林林总总,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贬抑批评福利国家的“庞大财政负担”和“不可持续性”.福利国家广泛提供公共教育、免费医疗、社会低保、社会养老等等,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够丰厚,往往需要用财政赤字来支付福利开支.贬抑者说:“财政赤字是剥削未来、牺牲未来”,“是不可持续的”.使用赤字支付教育、医疗福利,是不是“剥削未来”呢?如果一个贫家子弟借债上学,人们会不会认为他是“剥削未来”呢?大多数人大概不会.因为上学读书能够增加这个贫家子弟未来的人力资本,是对未来的投资,不是对未来的剥削.借债来花天酒地,是败家消费,是剥削未来;借债来读书上学,是兴家消费.教育和医疗都对未来发展有好处,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品也对未来发展有好处,如果没有它们,人可能会丧失发展的必要基础.因此,对一个社会来说,政府通过借债来提供教育、医疗、低保福利,是对社会未来的投资,不是剥削未来.第二种,贬抑批评福利国家不能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认为福利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使教育和医疗的价格降得太低,使人过度消费这类服务,因而使资源不能被配置去满足其他需求.事实上,北欧国家对教育医疗的投资,造就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使他们可以成功地发展高科技产业,北欧的医药、电子、电讯、汽车等产业创造了不少世界闻名的品牌,这些产业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长期收益,北欧的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多数高于美国,北欧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更是大大领先于美国.福利刺激了理性消费,创造了长期效益.第三种,贬抑批评福利国家会使人“懒惰”,使人“依赖国家,不思进取,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批评缺乏实证根据,从福利国家的劳工参与情况来看,福利国家的国民没有表现出“懒惰”的倾向.劳工参与率是法定工作年龄中积极参与劳工经济活动的人数和法定工作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民愿意参与工作的程度,劳工参与率越高,表示这个国家的国民愿意工作的程度越高,也就是说越不懒惰.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北欧福利国家的劳工参与率不仅很高,而且高过非福利国家的美国.

--摘编自《南方周末》

结合材料中关于“福利国家”的观点,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100字.)

吕梅柏回答: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利也有弊.社会保障制度虽然能使贫困人群和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感到国家和社会大家庭带来的温暖,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弊端.正因如此,那些从“摇篮到坟墓...
点击显示
历史推荐
热门历史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地理
  • 历史
  • 化学
  • 生物
  • 物理
  • 音乐
  • 体育
  •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