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善读(节选)
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恒心和毅力。学问犹如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我们要获得学问的甜果,就要学习和发扬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我上小学时读的《凿壁偷光》等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国西汉著名经学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但他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不能看书,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让隔壁人家的灯光射进来,他就凑到洞口读书。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他就冒着严寒,到室外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勤学苦学的故事,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刻苦学习。善择,就是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目,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摒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尔、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对此均有卓见。笛卡尔认为读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广魔鬼”会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堕入阴暗的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择善而从,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来读。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等,已成为治学格言。读书与思考需交替进行,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正如程颐所说:“为学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叶圣陶语)
(高占祥文)
5.下面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要有毅力。
B.读书要苦读也要善读。
C.读书要善于思考。
D.读书要善于选择。
6.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论述了求知习需要“苦读”的道理,这是从读书的态度而言的。
B.选文着重从学习方法角度论述了求知学习更需要“善读”。
C.选文将“好书比作‘圣水”坏书比作‘魔鬼’”。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论述了书也有好坏之分这一道理。
D.选文第二段,引用了笛卡尔、菲尔丁、别林斯基和《礼记》中的名言,互为补充地阐述了读书要“善择”的道理。
7.下面事例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每次与人出游,总是带着一个白锦袋,想出妙句,立即写好放进袋里。晚间回家整理,几乎天天如此。
B.清代大学者、大思想家戴震从小读书就喜欢提问,例如在老师讲解《大学章句》时,他就问老师朱熹是何的人,他何以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事。
C.高尔基10岁在鞋店当学徒,每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D.数学家高斯从小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