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问答 小学 语文 1、古代送别诗为何常常写到柳?又为何特别看重离别的相送.
问题标题:
1、古代送别诗为何常常写到柳?又为何特别看重离别的相送.
问题描述:

1、古代送别诗为何常常写到柳?又为何特别看重离别的相送.

刘萌伟回答: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为不忍分别,恋恋不舍,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时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太平御览.木部》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柳枝被折下来,犹如行人将别,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虽不是折柳送别之意,但它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   折柳赠别,就其行为本身来看,也许还有第四个缘由,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节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因此,柳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秘的宗教情感.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宗教情感”这样四个缘由.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科学
  •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