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课文分析
问题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课文分析
丁宝回答:
背影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感受深切父爱.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
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20岁时的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发现了父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2.关于文章的剪裁.
文中写回家奔丧,写在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因为这些跟主题关系不大.详写送行的过程,其中也分主次,买橘子的过程写得较详细,写背影的笔墨,又特别详细.可见,详略的原则是为了突出重点.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