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
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观 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观雨》写于南渡之后,时金兵逼近长沙,长沙守帅顽强坚守,局势有所缓和。
请比较赏析两诗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戴新宇回答:
解析:
首先审清题干,此题要求赏析两诗思想情感上的异同,所以答题的时候,要分别答出“同”和“异”.相同方面,都表达了雨后的喜悦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愁屋漏床床湿”“不嫌屋漏无干处”都在用典,通过化用杜甫的诗句抒发情感.不同之处,抓住“何况田间望岁心”“正要群龙洗甲兵”进行分析,曾诗主要表达对百姓的关心,而陈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国事的关注;
答案:
同:都因观雨有所感,都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都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寄寓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4分)
异:曾诗写雨至之喜,表现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表现出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共患难的可贵精神.(2分)
陈诗因雨而寄怀,为了重见太平,不顾个人利害,表示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对抗金胜利的渴望.(2分)
译文: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观雨》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却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赏析: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喜雨,从晚上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是鲜明的对比.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一觉醒来,白天烈日的余威已被全部扫除,代之以清凉舒适的夜风,原来天下起了大雨.这两句虽然是实事实写,但由原先对气候的不满忽地改变成很满意,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诗人同时又选了“梦回“这一时刻,来表达自己这份心情,更加显出意外地惊喜---这场雨,诗人已经盼望很久了.
次联写对雨的感受,用江西诗派诗人的惯技,融化前人诗句为己用.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句;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用杜甫《春日江村》“春流岸岸深“句.诗虽用前人成句,但贴切眼前景事,与首联一意相贯,在原句基础上加了“不愁“、“且喜“二语,在旧句上翻出了新意,达到了能生能活而自成佳句的要求.诗是写听雨,又形象地道出了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这就引伏第三联的情感,也为尾联预留地步,所以元方回评说这联写得流动便利.
第三联仍写喜雨.一句是想象之辞,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庄稼能喝个饱,秋收有望;一句是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江西诗派学杜,在炼字上花工夫,尤注重虚字的锤炼.这联中的“应“字、“最“字,都下得很有精神,加深了句意.不过,出句的“千里稻花应秀色“,也见唐殷尧藩《喜雨》诗,不知是偶同还是有意袭用.钱钟书《宋诗选注》对这联的对句有独到的评价:“在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照例是个教人失眠添闷的境界,像唐人刘媛的《长门怨》说:'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断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又如温庭筠《更漏子》词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曾几这里来了个旧调翻新,听见梧桐上的潇潇冷雨,就想象庄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着,那也是'喜而不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这句诗很有帮助.当然,说到底,这样的写法就是将旧事翻新,打破常规,也就是江西诗派要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及“脱胎换骨“.
尾联纯抒情,把原来的情感更转高一层,说遇到了这样的好雨,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如此高兴,更何况那些盼望丰收、渴求雨水的农夫们呢?诗用“犹“、“何况“数字承先启后,是故意通过自抑而达到高涨.正因为诗人没田,他的欢欣鼓舞才有更深的意义,他与民同乐的心意也完全表达了出来,所以清纪昀评说:“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
《观雨》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遮蔽广大猛烈,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在顽强地举起,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诗人抓住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