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高二语文必修五73页第五题作文
问题描述:
高二语文必修五73页第五题作文
程继承回答: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自贡赎人”的故事也告诉我们,高尚的品格与接收回报并不总是对立的,而不求回报也不一定总是品格高尚的评判标准.赎人却不报账的人并非那么值得人们夸奖.即使他报账并收到了自己付出的赎金,他仍旧没有任何损失,这一切有了鲁国政府的保障,也并没有任何的风险可言.所以,他不报账,反而有故意制造一种施与受的不平衡以期得到舆论认可的嫌疑,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他是故意为之,拘泥于名誉的人.他的付出,局限于金钱这一有形的资产,得到的却是人心的认可,舆论的夸奖这样无形的财富,比之于金钱,这些夸奖更加难得.而对于那些未被赎回的奴隶和鲁国的未来而言,孔子提到的那些负面影响完全超过了他付出的金钱的价值,所以,他的高尚是狭义的,是局限的,甚至是可疑的.他的举动所造成的后果无法让人断言他是高尚的.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李正宪回答:
我要翻文
点击显示
语文推荐
热门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