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题:
求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全文~
问题描述:
求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全文~
刘述田回答:
壹
天下没有什么事比文化更复杂的了.
你看,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
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远不如对比他们
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因为他们的文化人
格判然有别,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
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
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他们两个人的
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不妨设想一下,他们
如果多活一些年月听到了那些名士们的清
谈,一定完全听不懂,宁肯回过头来对着昔
日疆场的对手眨眨眼、耸耸肩.这种情景就
像当代两位年迈的军人,不管曾经举着不
同的旗帜对抗了多少年,今天一脚陷入孙
儿们的摇滚乐天地,才发现真正的知音还
是老哥儿俩.
然而,如果再放宽视野,引出另一个异
类,那么就会发现,连曹操、诸葛亮与魏晋
名士之间也有共同之处了.例如,他们都名
重一时,他们都意气高扬,他们都喜欢扎堆
……而我们要引出的异类正相反,鄙弃功
名,追求无为,固守孤独.
他,就是陶渊明.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的重
峦叠嶂———
第一重,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第二重,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
第三重,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
这三重文化人格,层层推进,逐一
替代,构成了那个时期文化演进的深
层原因.
其实,这种划分也进入了寓言化
的模式,因为几乎每一个文化转型期
都会出现这几种人格类型.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
格.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
是集体人格史.
贰
不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上被接
受的程度很不一样.
正是这种不一样,决定了一个民
族、一个社会的素质.
一般说来,在我们中国,最容易接
受的,是慷慨英雄型的文化人格.
这种文化人格,以金戈铁马为背
景,以政治名义为号召,以万民观瞻为
前提,以惊险故事为外型,总是特别具
有可讲述性和可鼓动性.正因为这样,
这种文化人格又最容易被民众的口味
所改造,而民众的口味又总是偏向于
夸张化和漫画化的.例如我们最熟悉
的三国人物,刘、关、张的人格大抵被
夸张了其间的道义色彩而接近于圣,
曹操的人格大抵被夸张了其间的邪恶
成分而接近于魔,诸葛亮的人格大抵
被夸张了其间的智谋成分而接近于仙
(鲁迅说“近于妖”),然后变成一种易读
易识的人格图谱,传之后世.
有趣的是,民众的口味一旦形成
就相当顽固.这种乱世群雄的漫画化
人格图谱会长久延续,即便在群雄退
场之后,仍然对其他人格类型保持着
强大的排他性.中国每次社会转型,
总是很难带动集体文化人格的相应推
进,便与此有关.
中国民众最感到陌生的是游戏反
叛型的文化人格.
魏晋名士对于三国群雄,是一种
反叛性的脱离.这种脱离,并不是敌
对.敌对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大多发生
在同一个“语法系统”之内,就像同一
盘棋中的黑白两方.魏晋名士则完全
离开了棋盘,他们虽然离三国故事的
时间很近,但对那里的血火情仇已经
毫无兴趣.开始,他们是迫于当时司马
氏残酷的专制极权采取“佯谬”的方式
来自保,但是这种“佯谬”一旦开始就
进入了自己的逻辑.不再去问社会功
利,不再去问世俗目光,不再去问礼教
规范,不再去问文坛褒贬.如此几度不
问,等于是几度隔离,他们在宁静和孤
独中发现了独立精神活动的快感.
从此开始,他们在玄谈和奇行中,
连向民众作解释的过程也舍弃了.只
求幽虚飘逸,不怕惊世骇俗,沉浮于一
种自享自足的游戏状态.这种思维方
式,很像二十世纪德国布莱希特提倡
的“间离效果”,或曰“陌生化效果”.在
布莱希特看来,人们对社会事态和世
俗心态的过度关注,是深思的障碍、哲
学的坟墓.因此,必须追求故意的间
离、阻断和陌生化.
今天的文化学术界,对于魏晋名
士的评价也往往包含着很大的误解.
例如,肯定他们的大多着眼于他们“对
严酷社会环境的侧面反抗”.其实,他
们注重的是精神主体,对社会环境真
的不太在意,更不会用权谋思维来选
择正面反抗还是侧面反抗.否定他们
的总是说他们“清谈误国”.其实,精神
文化领域的最高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实
用主义.
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游戏反叛型
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
现代化身.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
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绝不
和种种陈旧观念辩论,也不把自己打扮
成受害者或反抗者的形象,而只是在
社会一角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唱着
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诗,穿
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
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当流行
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
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了孤独的小路.
随着年岁的增长,家庭的建立,他们迟
早会告别这种生态,但他们一定不会
后悔,因为正是那些奇奇怪怪的岁月,
使他们成了文化转型的里程碑.
当然这里也会滋生某种虚假.一
点击显示
其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