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话皇历 看老黄历的前身今世
历书是按一定历法排列年丶月丶日并提供有关数据的书,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历书,过去又称“历日”丶“宪书”丶“通书”。在封建帝王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皇历”。
木板刻印历书出现于唐
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唐宋时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历书赐给文武百官,受赐者要上表谢恩。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书,每年编印历书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封建皇帝颁布历法的通例。“皇历”属于“官方”历书,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的颁制,从唐朝起,各代王朝对历法实行严格的管理。历书未经“御批”不准翻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历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皇家”统一天下的典籍。
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叫“时宪书”。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历书的收藏,20多年前,著名学者周一良先生首次提出历书是有准确年款丶不得随意翻刻丶事后又无须翻印重雕的古籍,它是鉴定古籍丶断定年代的标示物。如用清代乾隆七年历书的特征来考证被鉴定古籍的版刻丶纸张丶印鉴等,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珍稀历书承载历史岁月
老皇历几乎涵盖了与当时人们的意识行为丶生活习惯丶生产方式等相关的许多古代人文历史信息,我们可以透过历书中的诗文丶物候丶典故丶谚语来解读时代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古代气息的版刻风格丶翰墨山水丶生活场景丶纸墨特征。老皇历作为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文化载体,很值得收藏界去关注和研究。虽然它最初的功能只是介绍有关生肖丶二十四节气及相关的农事与生活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代的历书又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因此成了人们喜好的一种收藏品。明代晚期,套版套色印刷达到了顶峰,反映到老皇历上就更添了几分风彩,这种官刻官印宫藏的老皇历是拍场上的重器,动辄成千上万元不在话下,而且买家多是海外大款,后市还应看高一线。
古时的历书内容除以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外,多以具体指导农事丶参谋生活丶选定良辰吉日为主。但出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历书内容也被涂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如选择“黄道吉日”丶相面算命之类,成了活生生的历史写照。而那些与特殊历史时代密切相关的时事政治丶经济生活丶科技军事丶天文地理丶文化艺术丶春联谚语等成为体现收藏价值的渊源。“皇历”所记的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人们常用“老皇历”来形容那些因循守旧丶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识。
特殊年历为后人警示历史
特殊年代的老皇历还为后人警示历史丶不忘家仇国恨起到鲜明的警钟作用。如:《大清光绪三十五年时宪书》。清代光绪皇帝在位34年,根本没有“光绪三十五年”,所谓“光绪三十五年”,应为宣统元年(1909年)。由于“皇历”必须要在前一年年底提前印制,而印刷部门无法预测皇帝何时更替,所以便出现了“光绪三十五年”谬误,以致该“皇历”出版发行时,在封皮“光绪三十五年”上,加盖了朱印“宣统元年”加以订正。1912年被推翻后的清朝皇室刻印了《大清宣统四年时宪书》。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革命派的努力下,清帝接受优待条件退位,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颁诏退位,因此历史上并没有宣统四年。这一年(1912年)新历书中记载了这一事件并在题记中记有“北京城总都督袁世凯,南京正都督孙文,副都督黎元洪丶黄兴,闫锡山,山西太原府大都督五台县人”。做了80天皇帝梦的袁世凯,刻印了《洪宪元年历书》(1915年),这些特殊年份丶流传极少的老皇历是藏界追逐的“重器”。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在北京拍卖会上,以数千元重金将此两件历书购归,永久展示。又如1942年由沈阳付印丶长春发行的壬午年历书,是一个叫长泽千代造的日本人编纂的。虽然也有一般历书的栏目,但有一半篇幅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殖民宣传内容,观其言词和画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文化侵略的罪证。
收藏历书有讲究
在这里,不妨给喜欢收藏历书的朋友们提个醒: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如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丶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丶1931年“九·一八事变”丶1937年“七·七事变”丶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时的老皇历,千元以内的先拿在手里,绝错不了。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的“新皇历”(散页,12份全,解放区印)是可以拿来“镇堂”的藏品。外国人和海外第三代丶第四代华侨子女购买“老皇历”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比如他们最关心的是:每一年的第一天为什么叫“元旦”从老“皇历”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我国古代“农历”的正月初一被称之“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在全国开始使用公历,因此便将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则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了“元旦”。到了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采用公历纪年,并正式把1月1日叫“元旦”。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册“日历”,出版于1949年,首次采用了公元纪年,其封皮为《公历一九五零年农家历,夏历庚寅年》,图案为马拉犁杖耕田,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该农家历首页上刊登了国旗丶国歌,国旗制作说明。1951年的“农家历”首页,首次出现了国徽图案,内容有民歌丶谚语丶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文革”时期有时代特征的“皇历”当然也是好玩意儿。“文革”期间的历书极具时代特色,多印有毛主席像丶毛主席语录丶当时流行的口号等。如1967年历书第1页至37页为毛主席语录,后边是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等,而实用的节气丶生活常识方面的内容极少。
众多历书融合了知识性丶观赏性丶趣味性和艺术性,其中的天文历法丶民俗民风丶地理历史丶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知识,让人们能观赏到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历书除有年历外,还衍化有月历丶日历丶怀历丶台历等多种,各种设计和内容丰富,规格多种多样,美不胜收。此外,清末民国初期,历书都是挂在“月份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