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高中
必修二
苏教版
语文分类导航
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必修四
高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五
高一
高二
高三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高中必修二苏教版教案设计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1.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教二子读书。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
《六国论》教案6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2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
《阿房宫赋》教案17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3、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第一课时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3
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深刻的认识,珍惜和平。2、细节描写的艺术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体会战争对人的身心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和平愿望。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2
教学目标: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教学难点: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一猜:他们是谁?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苏”“三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引入作者介绍文——唐宋八大家才华...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本文来自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个专题有三个版块:“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这个专题的教材主要是文言散文和宋词,基础知识教学上,主要是积累文言知识,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人文教学上,主要是通过历史文本的阅读,领会历史人物的感慨,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探寻历史中今天的意义。本文出自第一版块...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课文解读】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