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初中
初三
下册
语文分类导航
课后练习
暑假作业
寒假作业
家庭作业
考前练习
总复习
同步练习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初中初三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苏教版)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或填写篇名和作者名(10分)(1)、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水何澹澹,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4)、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
《地下森林断想》词语解释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沉默寡言】不爱说笑。【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郁郁...
九年级下册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题
三、选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用标出)1、A、《白杨礼赞》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D、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2、A、寥寥数语,却一针见...
初三语文暑假作业下学期试题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4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mo)比较(jiǎo)锐不可当(dānɡ)B.干涸(h)避讳(hu)栩栩如生(xǔ)C.粗犷(ɡuǎnɡ)细菌(jūn)津津有味(jīnɡ)D.狭隘(i)哺育(pǔ)高瞻远...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同步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释词:(4分)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那树》学习指导
【知识考点归纳】1、积累词语,掌握“佝偻、萌庇、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能够运用。2、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的艺术效果。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都市文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理解生命的意义。【典型考题分析】例题:“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荇藻(zǎo)白桦(huà)蘸着(zhàn)簇新(zù)B.蜗行(wō)淤滩(yū)驳船(bó)掠过(lüè)C.胚芽(pēi)虔信(qián)深邃(suì)纤绳(xiān)D.黝黑(yǒu)瞰望(gǎn)彻骨(chè)绯红(fēi)2.下列词...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范本
基础知识及运用(34分)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分)(1)蓬蒿()(2)荇藻()(3)干瘪()(4)胚芽()(5)虔信()(6)慰藉()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厉害驳船彩红一代天乔B.喘气翅膀不朽行影不离C.摸索残损费心潜滋暗长D.树稍妩媚心窝珠光宝气3.依次写出“咽”、“强”、“累”、“薄”四个多音字的所有读音并各组一个词(4分)4.为下列...
暑期病句讲解练习题九年级下语文
1.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不明确、不清楚,有错误的句子。进行修改病句训练的目的是认清写句子时容易犯的错误,使自己少写和不写病句,把意思表达得明确、通顺。本年级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
《愚公移山》阅读提示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神话色彩。学习时,要着重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注意愚公、智叟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和对话的不同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