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初中
初三
苏教版
下册
语文分类导航
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初中初三苏教版教案教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揣摩诗歌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2、品味是各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介绍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中学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例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王磊鸣一、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也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作者情况介绍。三、朗读诗歌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如:八月/秋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教案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案王莉一、教材分析:这首诗被编辑在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第20课《诗五首》中。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方案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为了便于您的复习,字典语文网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方案,希望可以提供参考!复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蔽,舍生取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军事谋略,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2.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为迎接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讲课比赛,我们胶州市也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笔者有幸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事后,评委们谈起此事时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讲,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都肯定会大有裨益。这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此,我想结合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一些精神,就所讲的课谈...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原文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下面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是之前在上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写的,今天来分享给大家。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教材分析】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