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高中
高一
人教版
语文分类导航
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必修四
高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五
高一
高二
高三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高中高一人教版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揭题。2.读...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4、古诗两首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选编了三位唐代著名诗人的七言绝句,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教学构想先让学生朗读几遍,并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试着理解词...
《儿童诗两首》教学片断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师:对,就...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出示两首诗歌。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二年级语文下册《2.古诗两首》导学案
课题《2.古诗两首》一、预习要求1.预习步骤:①读课文两遍(把字词读准确)。②给生字注音;③用﹏﹏﹏在课文中画出带有我会认、我会写的字的词语。④再读一遍课文(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有感情)。⑤在文中用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说说你的体会。⑥自主学习我会写的字,弄清楚字的拼音、部首、结构、音序,并且组词。⑦上网查资料:了解白居易和杨万里的生平状况。2.资料袋:...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的韵味。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
《离骚》节选(粤教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二、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3、背诵三、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
赤壁赋
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熟读并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语言运用的妙处。三、教学课时:二课时一.作者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