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高中
粤教版
语文分类导航
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必修四
高考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五
高一
高二
高三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高中粤教版教案教学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课的实践
总结我们实施(语文)选修课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个学习”和“两个探索”,即:认真学习课标、系列目标和要求、教科书说明和课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办法。(一)认真学习、努力执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语文教育新理念1、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
[粤教必修二]《阿房宫赋_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5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lù)远听鼎铛(dāng)玉石B.囷囷(qūnqūn)焉尽态极妍(yú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剽(piá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īzhū)...
粤教版必修四《呼唤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的生命价值。2.难点:论题的针对性。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字词:虐nu待(残暴地对待)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这里形容精神贫乏。)销蚀(销损腐蚀)皈guī依(这里的意思...
学案《诗经》二首[粤教版必修一]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
[粤教必修二]《致大海》导学案
《致大海》学案课程(注明教科书的名称及章节、第几课时)高中语文第三册4.外国诗四首——《致大海》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课的类型教具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1课时一、导语。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的现当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首先,我们要欣赏的第一...
[粤教必修二]《外国诗歌四首》导学案
《外国诗歌四首》学案(《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一、重点、难点与对策《致大海》作于1824年。这一年,普希金遭到流放。在此之前,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
[粤教必修二]《歌词四首》导学案
《歌词四首》学案【课标导航】抓住意象,鉴赏歌词【自学引领】“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弯弯的月亮》咏唱的都是“爱”,对祖国文化的爱,对家乡故园的爱。歌曲,因配以优美的旋律较诗歌更通俗,更普及。这四首歌,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歌,翻开歌词,也许你就会不自觉的哼唱出来。那或雄浑高亢,或深情细腻的歌声早已深深烙于你的脑...
[粤教必修二]《冰心:巴金这个人》同步练习
《冰心:巴金这个人》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中,对括号前汉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慷慨(kǎi)聘(pìn)任忏(qiàn)悔憧(chōng)憬B.干涸(hé)钦(qīn)佩领衔(xián)笃(dǔ)厚C.呼吁(yù)撒(sǎ)谎缔(dì)结惦(di&agr...
[粤教必修二]《忆秦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100分)一、基础题(14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素裹()折腰()谦逊()风骚()粉suì()lǎ()叭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2分)A.分外(特别)略输(差)B.须晴日(等到)顿失滔滔(立刻)C.惟余莽莽(只)俱往矣(都)D.西风烈(剧烈)苍山(苍茫)3.判断...
[粤教必修二]《论毅力(节选)》导学案
《论毅力(节选)》学案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内容概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广东新会人。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