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查看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学习目标】1、圈点勾画,理解、整理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2、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3、朗读课文,体会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特点。【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特点。【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孟子孟子,名______。__...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3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1.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先道,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不行仁政的统治者是率兽而食人,他认为对不仁义的暴君,就应该推翻他。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要保持善性,在道德上具备仁、义、礼、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为正义献身。孟子的文章雄辩有力,气势磅礴,对后世散文家影响很大。2....
寡人之于国也
第章(课)节1课时备课时间11月16日课题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高二语文上《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一、孟子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的论辩艺术。三、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五、固定格式:直……耳是...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看看孟子是如何...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新概念】?第四单元都是些先秦历史散文,本单元则是些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的先秦诸子散文。像《论语》《孟子》《老子》等著作主要表现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学习本单元,要着重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本课要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要能熟练地背诵全文。?【教学设计ABC】?设计A?如果说现代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9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中重点句子的意义。2.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体会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二)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分析、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2、领悟我国政治文明的渊源流长,3、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二、教学重点1.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体会孟子散文雄辩...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