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课文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简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查看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2.背诵课文。能力目标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教学目的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二、以读代讲。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二、自我检查解释下列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尽心焉耳已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东凶亦然不加少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树之以桑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耳矣”是语气词叠用,表委婉、伤感语气,重音放在“尽心”上。2、“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文,故重音放在“亦然”上。3、“察邻国”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意,兼示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4、用“何也”发问,有困惑不解之意。5、孟子已有答案,即:梁惠王好...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A.(1)与(2)不同,(3)与(4)相同。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D、(1)与(2)相同,(3)与(4)不同。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4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2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导学
●课文鉴赏说明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一、理清文脉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