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课文
《赤壁赋》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9课《赤壁赋》课文简介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
查看原文
《赤壁赋》练习题
高二语文暑假文言文翻译:赤壁赋文言文翻译
赤壁赋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赤壁赋》课文题解
1、关于“赤壁”: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有称作“前赤壁赋”。赤壁之战的地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为湖北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
《赤壁赋》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本文既保...
《赤壁赋》重点难点指导
1、重点提示: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依然应该放在鉴赏上。《前赤壁赋》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写景状物,体物之工,妙传造化;触景生情,情感波澜,层层深入;其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缥缈多姿,为读者创造出优美的神话般的境界。它借景明理,以物写志,抚今追昔,寓理于情;欣赏自然、观察社会、总结历史,启发读者更深层的哲理思考。其思想源于老庄,又超越老庄。全文共换12次韵,用...
《赤壁赋》迁移赏读与检测
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
《赤壁赋》学习要点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诵读、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赤壁赋》词语古今异义
【徘徊】 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如: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美人】 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望美 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白露】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如: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如: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赤壁赋练习题
练习题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举酒属客(zh()冯虚御风(f6ng)B.桂棹兮兰桨(zhu#)遗世独立(y0)C.嫠妇(l0)愀然(ji&)D.舳舻(zh*l*)相与枕藉(ji8)2.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扣舷而歌之歌曰C.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语言形式...
《赤壁赋》字词解释
【壬戌】干支纪年法。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古代称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既,过了。【苏子】作者自称。【泛舟】乘船。【举杯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通“嘱”,劝人饮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少焉】时间词,不多一会儿。【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露】白茫茫的水气。【纵】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
《赤壁赋》课堂练习
一、填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派的代表词人。二、读音1、戌()2、窈窕()3、万顷()4、倾诉()5、冯虚御风()6、暴虎冯河()7、倚歌而和()()8、船棹()9、追溯()10、晦朔()11、袅袅()12、旌旗()13、嫠妇()14、沟壑()15、郁闷()16、舳舻()17、酾酒()18、渔樵()19、憔悴()20、匏樽()21、沧海一粟()2...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