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课文
《劝学》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9课《劝学》课文简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查看原文
《劝学》练习题
《劝学》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孙权劝学》课后练习答案
今天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孙权劝学》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孙权劝学》的成果是:(以上均填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的“”(原文...
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一、1.当道、当权2.推辞3.研究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5.知道6.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7.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8.不再是9.重新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11.哪里比得上。12.接近,靠近。13.古代指读书的人。14.于是,就。二、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2.古时王侯的自称。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
《劝学》多义词辨析
【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
内容预览:第12课《孙权劝学》同步训练【基础积累与运用】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③大兄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
【积累·感知】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二.辨析古今异义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
《劝学》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
《劝学》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 【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 【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孙权劝学》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才略有长进。
《劝学》写作特点
1、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