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练习题
课文
《劝学》
人教版高二上册第9课《劝学》课文简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查看原文
《劝学》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及答案
内容预览:15.*孙权劝学一、积累与运用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体的史书,主持编纂的人是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2.解释词语(1)当涂掌事:________(2)治经:________(3)涉猎:________(4)刮目相待:________(5)博士:_______...
《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积累·感知】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二、辨析古今异义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它在文中有“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
《劝学》主题思想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劝学》疑难解析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全文...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检测题:《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就为大家整理了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检测题,希望大家学习愉快!一、读一读,选择正确的读音。1.孟(mènmèng)子是我国古代的大学问家。2.古时候的人在学堂(tántáng)学习。3.孟母把织好的布剪(jiǎnjǎn)断了。二、写一写,填一填。改共()笔。孩()结...
孙权劝学阅读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孙权劝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一.阅读孙权劝学全文做题。1.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___________”,但起初吕蒙以“___________”为由加以推辞。2.孙权要求吕蒙怎样读书?3.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称谓是不一样的:“卿”是____...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劝学达标测试题
高一语文课后练习题劝学达标测试题 筑基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提示:字音靠识记,通假字主要有字音相似、字形相近两种情况。答案:(1)kuǐ(2)qì(3)lòu(4)zhòng(...
《劝学》词类活用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非能水也】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名词性短语用作动词性短语, 跨出十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向下”。
《孙权劝学》赏析
今天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孙权劝学》赏析,一起来分享这篇文言文经典吧。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