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
中考
语文分类导航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技巧
诗词阅读及答案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初中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拒腐清廉篇
杨震拒礼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201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异读字
异读字知识点总结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
中考文言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同步练习题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异读字之臭、乘
异读字例释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例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孙叔敖埋蛇》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
2017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如梦令》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
明•李贽《李温陵集|赞刘谐》中考语文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
赞刘谐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斯言...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之蒲留仙写书
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选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内文言文阅读3
16.(2011•湖北省十堰市)(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