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迷茫与困惑中慢慢地走出来……
我们从迷茫与困惑中慢慢地走出来……
——在首轮语文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发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之后,我们召集了各学校的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五大片的教导主任和实验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清凉峰山庄召开了“首轮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经验交流会”。大会共收到经验文章43篇,在大会上交流发言的有昌化一小、二小、衣锦、石镜、玲珑、临天、龙岗、於潜二小、三口等15所学校。同时,我们还推出了四堂新课程典型课例供代表们研讨或示范,分别由昌化一小、二小的王雁春、童军英、徐嫩绿和上溪小学的梅晨霞执教。现在,我代表市小学语文学科指导小组对前期的实验工作做一个小结。
一、实验初期的迷茫与困惑
1、大班中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又怎样关注学生的个体或个性?
2、低年级的语文能否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向课外拓展,向生活、社会开放,与其他学科间实现融合?
3、一学年950字的识字量能教下去吗?能否减少一部分?两极分化严重,差生怎么办?
4、认写分开后,识字能巩固吗?字能写好吗?
5、教学反馈与检测评价如何进行?
6、新课程的老师工作量如此之重,而新课程的相关资料、教具缺乏,老师想做而做不了。该怎么办?
7、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作秀”与“双基”落实的矛盾已经凸现,该如何解决?
8、能否把一部分识字任务移交给幼儿园来教?
……
二、首轮实验后的基本经验、收获与不足
1、新课程实验方法基本明确
(1)我们采用的“小课题—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实验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2)我们采用的灵活、多样、小型、有效的“地道战”式的群众性教研使教研、科研工作落到了脚。
(3)我们采用的“教研沙龙”活动形式——教学观摩、
提供样本、教学研讨改变了教研行政化的嫌疑。
(4)我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进行新课程探索,策略上是正确的。
(5)我们采用“甭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邓小平理论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效果是明显的。
2、新课程研究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改善
在新课程实验伊始,我们就积极倡导:“各抒己见、自圆其说、观点交锋、鼓励争鸣、各取所需、不做结论、民主宽松、互勉互进”的新课程研究学术理念,受到老师们的普遍欢迎、赏识。
3、对多识字、写好字普遍引起高度重视,并有了一些办法
(1)明确了“认写分流,多认少写,降低难度,加强写字”(16字方针)新课程精神的战略意义。
(2)对一年级认950字、写350字,至二年级完成1800-2000字的识字任务充满信心。
(3)明确了认字和写字的不同要求:
●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
●要写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能在语言环境中了解意思,逐渐学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不要求解释字词,不要求抄、背、默、考字词解释。
4、复习、巩固、检测生字有了新办法
课堂上能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采取多种办法。如,分小组玩字卡、词卡,做摘苹果、摘星星、敲铃铛找朋友等游戏,把生字编入词语、句子、儿歌、谜语中反复再现,让每个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的办法大部分老师掌握。
5、识字中“两条腿走路”的做法教师开始试用
一条腿是教科书安排的认字任务;另一条腿是鼓励在生活中自主认字。
课内、课外认的字都应在统计之列。课内认字丢几个,课外认字拣一些,学生认字的成绩应是课内认字与课外认字之和。相信学生暂时遗忘的字,在以后的阅读中一定能找回来。
6、写字教学的传统继承普遍重视
(1)写字指导普遍到位,十分重视培养写字的基本方法与习惯。
(2)大部分课上都安排时间不等的写字;
(3)教师都能带头写好字,做好写字示范;
(4)能处理好使用多媒体显示与板书示范之间的关系。
7、阅读教学方法基本正确
(1)阅读课上都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读的遍数基本保证,一篇课文除了部分地读,整篇地读,有的读十几遍,甚至几十遍;
(2)老师都十分重视朗读指导。不搞分析提问,而是在读中让学生领悟文本意义,在有悟所感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背诵,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3)有的课已经开始追求从读不好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感情的“朗读过程”。
8、口语交际课教学良莠不齐
(1)一是口语交际课与听话、说话课的本质区别仍未有明晰的理解;
(2)二是交际态度和语言习惯并未十分看重。要求用礼貌用语没有忘记;如何引导学生评点、师生共同来规范口语做的不够;
(3)三是还未十分重视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交际技巧的培养。
(4)四是口语交际课型的结构没有明晰,所探索也不够。
9、开放的课堂与有效的训练两者关系处理得不尽如人意
(1)课堂中“动”是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何开发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不仅要研究外在的“动”,还要研究内在的“动”,即怎样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动起来,内在的“动”比外在的“动”更重要。
(2)课堂既有“动”,又有“静”。不能为“动”而动,要动静结合,放收适度。要动而不乱、静而不闷。要处理好个性张扬与必要的组织纪律之间的关系。
(3)须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听的习惯,说的习惯,写的习惯,提问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就会动而有序,不燥不乱。
(4)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中的关系问题上,老师们过多地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
形式上的合作是少慢差费,是无效劳动,是学习资源的浪费;真正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同伴学习、集体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思想、观点的碰撞和口头、书面、困难的优势互补与互动。
(5)课内的漫无边际的“散步”、“游乐”较多,扎实、有效的训练密度不足,以致教学效率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维目标不够明确,把握教材的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教材所指向的价值观维度的把握不够准确。
●对知识与能力(双基)的训练力度不够强,造成“双基”不够扎实。
●课堂“作秀”现象时有发生,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未处理好。
●课后检测欠及时、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未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