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阅读附答案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2025-01-24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阅读答案》试题解析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请简要回答。

(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1)BE

(2)作用:

第一处引用交待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

第二处引用交待了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夫子自道,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3)①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途径;

②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和对策措施;

③提出了增加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

④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为“沿海经济长龙”的建议。

(4)①要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之中。

②要有报国的志向。黄德鸿立志改造社会,报效国家,甚至不惜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

③要理论联系实际。黄德鸿认识到舶来的理论有局限性,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④要有创新精神。黄德鸿研究华南经济区域,认识到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

⑤做学问要先学做人。黄德鸿为人处事谦虚,治学更谦虚。他甘当人梯,主张要青出于蓝。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错误,原文说“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可见黄德鸿只是被老师的言语感动,而非“引领”,“开启”。C“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错,此说法太绝对。原文说“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D原文没有相关信息。(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及效果,第一处“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说明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表达了他希望改造社会的理想。第二处引用,说明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由于考虑到国家的现状,希望建设国家,所以放弃了这个机会。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因为是自己所说,所以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关注全文,找到符合要求的信息,再加以概括。第六段“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第八段中说“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把这些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索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精神营养。文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服。第八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他的为人也令人敬佩,虚怀若谷,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

点击显示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03726/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阅读技巧
  • 诗词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