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何谓“因声求气”
教案设计
2025-02-14
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第四板块时,有学生问小标题“因声求气”是何意?
要想很好的理解“因声求气”,不能不提到”因声求气”的倡导者刘大木魁 。
刘大 木魁 是清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他在他的《论文偶记》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实际上,刘大木魁 所要阐述的是“声”和“气”的关系问题,“声”即文辞的音乐美,“气”即作者表达的气势。也就是说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思想感情来。
后来曾国藩本着“因声求气”的原则,在他的《家训》中这样说:“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
再后来曾国藩的弟子张裕钊把这种通过朗读,从作品的音节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气势,进而领会精神的读书方法用“因声求气”加以正式概括。
实际上在以前的人就十分注重这种“因声求气”式的学习方法,古人总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便是体现,只不过是刘大木魁 首次倡导,张裕钊正式提出罢了。
所以,因声求气的含义就是:读者抓住文章节律,通过反复的吟咏朗诵逐渐感悟作品,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风神格调。
点击显示
【备课资料:何谓“因声求气”】相关文章
对枯燥无味的识字课堂说再见精彩
总统也无权规定教学内容
《石榴》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小英雄雨来》教学实录
《童年与蜗牛》教学设计
《槐乡的孩子》教学建议
201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附答案和解释)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成长的桥
两小儿辩日3-教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04438/
上一篇: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
下一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07(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