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2课 《树林和草原》导学案
12. 《树林和草原》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重点)
2.品味有没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掌握文章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3.领略夏日里俄罗斯乡间的独特风光,接受美的熏陶。
一、预习设置
1、作家作品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 家。他的小说为俄国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父与子》《前夜》《罗亭》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本文选自《 》,问题由连个名词组成,也是自然界中的两种景观,是本文描写的两个主要对象:“树林”、“草原”,但是它们不是中国的,而是俄罗斯夏日的树林和草原。
2.初读课文,将有困难的生字词标注出来。
3.结合课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将下列生字初音,生词释义。
①.生字注音
濡湿 榛树 穹窿 轧轧 铿锵 朦胧
②.生词释义
穹窿: 铿锵: 濡湿: 朦胧:
蕴蓄: 轧轧: 笼罩: 头晕目眩:
4.再读课文,试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二、合作探究
1.归纳文章主题
主题归纳: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作者曾说过:“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课后练习第一题里的两段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的体会。
4.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题。(第二题做在书上,第三题写在导学案上面)
①.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动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
②.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
三、检测反馈
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四、学海拾贝
作者擅长描写自然风景。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的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趣无穷。难怪托尔斯泰会这样称赞他:“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