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文课堂新模式
“自主探究性教学”是以教材为主体,师生一起体验、共同探求新知的教学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教学的顺序变传统“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与传统课堂比较,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自主探究性课堂新模式遵循“以情启智以美引真”的原则,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个流程主要包括“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等环节。
一、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自主质疑———由“形”到“情”发现美。我在教学《歌词四首》时,先让学生欣赏其熟悉的歌曲《弯弯的月亮》,将优美的旋律、生动的Flash带到课堂上来,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音乐播放完毕,他们还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我接着启发学生:其实一首好歌词也是一首回味无穷的好诗,如果用“读”的形式来“唱歌”,那又是一番怎样的味道呢?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深情地朗读《弯弯的月亮》。读毕,我乘机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来:为什么“歌”读起来也能读得这么美呀?
学生畅所欲言,在各抒己见中师生一起归纳出《弯弯的月亮》的动人之处:感情上,美好的回忆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巧用比喻、顶针、粘连等修辞,语句琅琅上口,配上舒缓的旋律,抒情色彩浓郁。还从《弯弯的月亮》归纳出好歌词的特征:要具备“情感美、语言美、音韵美”。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问题意识,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合作探究———由“情”到“理”感悟美。承上面《歌词四首》的教学环节,接着我再播放另外三首歌曲的Flash:《长江之歌》《那就是我》《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并要求学生4-6人组成“合作小组”,从“情感美、语言美、音韵美”的角度,自选一首歌词在组内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小组再选定一首在班里交流探讨。因为有了《弯弯的月亮》为范例引路,活动马上热烈地展开。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同时不自觉地运用到刚才所学的知识,对文本进行由“情”到“理”的理性加工,个人的智慧在集体合作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进行小组代表发言时,各个小组的独特感受、分析都很让我欣喜。我让三个学生把不同小组对同一首歌词的评价收集起来,比较、补充、整理后,得到对三首歌词较准确的评价,而学生同时也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再次体验这几首歌词的“三美”,我还组织他们分组读、全班读,在琅琅书声中感悟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仅是一个热心的参与者,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自己提问题、议难点,自己找规律、下结论,从小组交流到全班探讨,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学生所共享,学生自我表现、团队合作、合作评价、辩证批判等能力均得到锻炼、提高。
拓展运用———由“悟”到“发”创造美。结合本节课抽象出来的好歌词“三美”,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歌词。为了保证能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帮助他们克服创作时畏难的情绪,我先给学生欣赏他们喜欢的校园歌曲《栀子花开》Flash,创设气氛,鼓励他们根据该旋律重新作词,允许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
在《栀子花开》浪漫的旋律中,学生现场创作出五花八门的“翻版《栀子花开》”:活泼可爱的、搞笑滑稽的、深情款款的、生活回味的。最后由集体从好歌词“三美”角度评定作品优劣,其中还真有些写得不错呢。请看林雪同学的《玉兰花开》则抒写了女生细腻的情怀:玉兰花,you like I like,默默呀无语,纯洁又可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清香飘逸使你我每天更开怀……也许“原汁原味”难免让人觉得粗糙些,但当学生创作完毕,和着旋律上台唱出自己的作品时,他们都很享受创作的喜悦以及这节课带给他们快乐,整节课在“原唱音乐会”中推向高潮。
整堂课在设计上始终摆正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现自我价值,也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时注意的问题首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具备内在的学习动机,即“想学”;有一定的心理接受能力水平,即“能学”;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即“会学”,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形成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共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优势互补。
其次,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要提供一定空间,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点拨,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予以方法上的支持,使他们学会思维。除此,教师还可通过整合现代化技术教育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问题,支持学生提出新观念,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