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否认美是“羊”和“大”组成的阅读附答案
我们并不否认美是“羊”和“大”组成的。我们也认为,“美”字确实解作“羊大为美”,但为什么羊大就美呢?我们认为其中的道理在于,羊是作为等价交换物的“大”而美的,羊越大,可以换回越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等价交换物,羊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的生活中也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
这样我们来理解为什么伦理道德领域里的善、义(羲)都和羊有关,都与美“同义”就比较容易了。因为羊不仅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还是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就相当于今天的“钱”。人们对待羊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是处理人们之间财产关系、利益得失的态度了,羊也就成了与人们利害得失关系最为亲密的东西了,仗义疏“羊”,不掠夺羊群,这岂不是善莫大焉,最大义举吗?那时人们在社会伦理领域的善与不善、义与不义就看人们怎样对待羊了,偷人家的羊就是偷人家的钱,这确实是最大的不义,这样看来善、义都与“羊”相关就好理解了。善和义是人们能够交换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生美感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善和义也就成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了。也正因为羊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整个社会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它才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会有越来越高、越来越神圣和越来越神秘的地位。
杨辛先生《美学原理纲要》一书认为,“羊大为美”主要是因为羊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特别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羊的头部特征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季羡林先生认为这种观念清楚地表现出一种只承认眼观之美,而不承认味觉之美,仍是一种以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解释中国的路子。我们则认为,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早期的活动主要都是功利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结果,人们早期的各种感受、思想常常都是由实际的利害得失引起的。从实物交换、实际生活中获得美的愉悦,美的愉悦也就是人们的实践生活,说不清究竟是审美的还是实际功利的,这种各种实践活动混沌不分的状态是早期人们生存状况的特点。因此,说“美”早期的字源意义是已经抽象化了的,形式上的曲线、对称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作为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等价交换物,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而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的。
(节选自寇鹏程《文艺美学》,有删改)
6.从全文看,下列表述属于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美”字解作“羊大为美”。 B.羊是因为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美的。
C.羊既有眼观之美也有味觉之美。 D.美、善和义是辨证统一的。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也为美感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B.在中国历史最早期的人们看来,不偷不夺而是公平地交换羊,那就是“善”和“义”。
C.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是由功利性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
D.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一切神圣而美好的东西都与羊有关。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将变成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
B.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之间产生的一切矛盾和纠纷,都是和羊有关的。
C.可以说,如果没有羊,就不会有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D.在中国历史早期,羊越大,换回的东西就越多,因此羊越大越好,越大越美。
阅读答案
6.答案:B (A文章以“羊大为美”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羊是因为成为了等价交换物而美的这一观点。B根据全文信息可知,文章是围绕羊“作为等价交换物”这一前提来阐述羊与“美”的关系的。C这只是文中季羡林先生所表明的一个观点。 D 该项内容主要在第2段,说明的只是美、善、义的关系,非全文核心观点。)
7.答案:D (曲解原文第1段“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的意思。)
8.答案:D (A结合全文信息可知,该项推断不合逻辑。B 该项信息点在第2段,说法太绝对。C 该项信息点在最后一段,说法太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