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1.引导思考并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内容联系紧密,可以划分为一段?段意怎样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作者把比作母亲,这位伟大的母亲又是怎样哺育平原上的儿女的?课文是通过哪些个体事例来说明的呢?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句子用了哪个关联词语?(不但……还……)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总结了课文哪方面的内容?后半句又总结了哪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强调了哪个内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怎样通过写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况下用“哺育”?“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使用“络绎不绝”的?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