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月光曲》一文教学谈

《月光曲》一文教学谈

教案设计   2024-12-16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为皮鞋匠、盲姑娘兄妹俩谱写《月光曲》的动人传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能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难点是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在认真钻研过大纲教材、仔细阅读完教学参考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设境质疑

课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先播放了贝多芬的代表作品──钢琴曲《命运》,让学生在欣赏曲子之后谈谈自己的联想,并说说对作曲者贝多芬的印象。然后谈话导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如:《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它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等等。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初读完课文之后,自己试着去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再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经过讨论归纳,共同梳理出一个中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给穷兄妹俩弹琴?一曲弹完了,为什么还要弹一曲?

二、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这一环节围绕中心问题组织教学,在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划出重要的词句,再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去解决问题。在巡视中,我发现学生都能抓住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进屋弹完一首曲子后盲姑娘的表现等句子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对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敬仰之情。在交流的过程中,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从贝多芬平静的表面去体会贝多芬内心对穷兄妹俩的同情、为遇到这么一个知音而万分激动的心情。为了加深学生对贝多芬高尚人格的领会,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了贝多芬的图片以及他曾说过的话:“我要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为他们做些事。”“创作音乐是为穷人造福的。”指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去体会,去感悟,然后联系当时“幽静的小路”“清幽的月光”“贫寒的茅屋”“爱好音乐的穷兄妹俩”等条件启发学生联想,鼓励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品读课文,入境悟情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月光》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要让学生能体会乐曲所展现的意境,只能通过优美的旋律去感受、领悟。而在语文教材中,这是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从网络上下载了这首曲子,经过剪辑,选录了七分钟左右的乐曲片段;又搜集了与乐曲意境相吻合的海上明月图。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小节──第9小节,让学生自己反复地阅读课文,假想自己是一位作曲家,该用怎样的旋律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画出与乐曲内容相应的图画来体会乐曲由“平和舒缓──曲折悠扬──高昂激越”的变化过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悠扬的钢琴奏鸣曲中去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联想到的情境;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及图片的引领下入情入境地朗读,去感受、去体会贝多芬此时的心情。

四、赏读课文,积累迁移

在解决课文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地朗读课文,不仅对课文整体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迁移。本课学习完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说写训练:一是想象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苏醒过来后的表现;二是给学生准备了几首中外名曲,如《渔舟唱晚》、《赛马》、《小夜曲》等,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把听过之后的联想写下来。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道或两道题写下来,让学生在积累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本堂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钢琴奏鸣曲《月光》的多次运用以及贝多芬、海上明月等图片的使用,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同课本、同文中的主人公对话,自主地探究解决问题;努力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学习交流,解决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月光曲》意境的优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在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整堂课学生徜徉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

我觉得最深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情感,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魅力。凭借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赋予语言以生命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如在解决“为什么贝多芬要为盲姑娘再弹一首曲子?”这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组织小组的协作交流,然后,我用饱满激情的话语把学生带入到贝多芬创作的年代,在钢琴曲的伴奏中下,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及他曾说过的话:“创作音乐是为穷人造福的。”等,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贝多芬高尚的人格魅力,体会他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师生关系上,我尽力成为学生阅读的点拨者、引导者、激励者,积极地营造亲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在经历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二、引导探究,确立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

第斯多惠曾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生成。例如,在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质疑,梳理出能统领全篇教学的中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重点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地解决问题,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如,课文第九小节的教学,对于《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怎样的,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在课上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再此基础上组织了第二次的小组学习交流。从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文中人物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对于课文的朗读,则采用了分层读、配乐朗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启发联想,产生情感共鸣的学习体验

钢琴曲《月光》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学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旋律,学生很快进入了乐曲表现的意境之中,达到了愉悦其耳目,激荡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效果,与作者的情感,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见的景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海面上晶莹的浪花在跳舞;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同风浪搏斗;还有的说,看到了乌云遮住了月亮,海面上霎时间一片昏暗……在这一“想”一“说”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为了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安排续说和听音乐写联想等练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由此,我也想到,课堂并不是一个进行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阵地。课堂应该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应关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以及学生作为人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因此,课堂的本质意义,也不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让这优美的旋律淌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点击显示
【《月光曲》一文教学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0835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