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之戒
抛开时代对人的影响,不考虑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对人物悲剧命运的作用,审视《孔雀东南飞》,也许我们会有别的心得。
心得一:沟通。
隔着森严的封建壁垒,焦母和兰芝缺乏的正是相互沟通。
兰芝显然早就意识到婆婆对自己的不满。所以她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他们夫妻感情很好,苦悲什么呢?“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原来是和婆婆的矛盾。自己如此的勤劳,婆婆怎么就不理解呢?“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兰芝把很多埋怨推给了婆家。天上很难掉馅饼。上天也不一定赐给你美满的家庭。所以马克思主义者说:“要获得解放,还得靠我们自己。”兰芝自己做了什么呢?我看到的只是忍耐和埋怨。她至少可以让丈夫早日去和婆婆沟通吧,成功率应该也不小。自己夫妻感情很好,人家母子也是情深,有丈夫的纽带,婆婆不至于偏向东家贤女秦罗敷吧。人家好是东家的女儿,兰芝好是自己的儿媳,焦母再糊涂也不至于分不清吧。但到被遣之日再让丈夫沟通,已经晚了。
再看婆婆。“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久怀忿”,婆婆早就憋了一肚子气。憋气的原因是“此妇无礼节”,而可惜的是兰芝直到被遣之日还认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她们之间形成了交流的真空。还要注意的是婆婆有一个思维中心──“我”:“吾意久怀忿”、“吾已失恩义”。全不像兰芝的母亲:“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焦母好像有一个观点,你不让我高兴,我也不让你痛快。虽然她也关心儿子的幸福,但她认为儿子和别的女人结婚也会幸福的。这种观念和“女人是一件衣服,不穿了,扔掉换新的”很是相似。孰不知感情是随便不得的。感情有执着的选择方向。“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的力量就这样大。在感情面前,貌美貌丑太无关紧要了。焦母在她的观点指导下做出了决断:休掉兰芝。这真是很厉害的杀手锏。自己一时痛快了,没想到,这杀手锏还是双刃剑,自己受损害一点也不比别人轻。“令母在后单”,在儿子死后,焦母恐怕不只是“单”,是生不如死。
如果双方及时交流沟通呢,是不是双赢的局面呢?婆婆如此专横,肯定是女强人之流,会把家管得有条有理。兰芝如此吃苦耐劳,定能保持家业,又如此多才多艺,有教养,肯定会给焦家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宝贝儿。焦仲卿“仕宦于台阁”,兢兢业业,又有焦家家族支持,必会事业有成。如果这样该是如何美好的家庭呢。
一个家庭是需要经营的,特别是感情。作为儿媳要多和婆婆沟通,不要强忍心中不快。而婆婆需要放下架子和小辈儿交流。这也算治家之道吧。
心得二:尊重自己的亲人。
焦母有一句话“贵贱情可薄”。在她的意识里,自己的儿子和儿媳贵贱不同。这个“贵贱”指什么?“汝是大家子,仁宦于台阁”,焦母认为自己家是“大户人家”,而兰芝则是“生小出野里”,双方家庭地位不同。以家庭地位不同来对待家人,必然会导致家庭矛盾。因为这种观念即使是潜意识也会形之于色。何况焦母本非善良之辈。焦母之为人从“何乃太区区!”“阿母怒不止”,就可见一斑。焦母还是极其顽固之人,当儿子要以死明志时,焦母依然不肯省悟,并以“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的幻想劝解儿子。
观念是一把无形的刀。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让人去制造如同“9·11”那样的恐怖事件,也可以让人以反恐为名屠杀无辜的人。焦母的“贵贱观”扼杀了一桩美满的婚姻,制造了一处令人吁叹的的悲剧。
人是平等的。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的亲人。
尊重自己的亲人,生活的阳光更明媚。
心得三:家庭是事业成功的死穴。
焦仲卿是忠于职守的人。“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遵守府里的规定,专心公事,回家很少,是工作狂的形象。兰芝通情达理,夫妻感情很好。但显然和母亲的交流少了,以致于事情一经发现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焦母是一个个性极其十足的人。做这种人的思想工作是极其艰苦的。焦仲卿没有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来做细致的工作。在矛盾激化时才迫不得已去求情,一说理二起誓,都稍嫌简单,结果被母亲驳回。
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句话:“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一是誓言诤诤,让人感动,二是在这样的时刻还心系公事,让人心痛。此时如此,其他时刻呢?工作再忙,事业再重要,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当然,在兰芝被逼再嫁时,他还是“因求假暂归”,虽然母亲又以事业前途引诱他,他还是决定追随妻子而去,酿成了最后的悲剧。如果早日“因假暂归”呢?如果抛弃这个事业,从事另一个事业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勿忘的还有“常回家看看”,看看妻子,看看孩子,看看父亲,看看母亲,看看兄弟姐妹。感情在交流,亲情在流动。
如果用“花”与“果”来比喻“家庭”与“事业”,很难说家庭是花事业是果,还是事业是花家庭是果。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在当事业无关民族大义时,要家而不要事业。只要家在,你要追求的事业早晚会进步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以上为我读《孔雀东南飞》时另类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