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图学文 相辅相成——《蜗牛的奖杯》备课札记
识图学文 相辅相成——《蜗牛的奖杯》备课札记
《蜗牛的奖杯》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蜗牛由在空中自由地飞翔,遥遥领先,捧走了冠军奖杯,退化成如今只能勉强地从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爬行的动物,表现了一个凝重的主题——人不能把成绩和荣誉当成包袱,如果自满自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不思进取,就会落后、倒退,从而告诫人们要从蜗牛身上吸取教训,“视今天为落后”,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去夺取新的辉煌。
教学这篇课文,我以为应注重抓实五点:
一、 读懂题和图
苏教版小语课本中的插图从来不是配角地位,而是与课文并行的主体。图与文互补、互衬、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教学时只有使两者互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情境感、快乐感。
的插图很巧妙。“天头”画着蜗牛高飞蓝天,遥遥领先,把蜜蜂、蝴蝶、蜻蜓都甩在了后面,显然,蜗牛是胜利者。如果是比赛,冠军应当属于蜗牛,蜗牛捧走金色的大奖杯当之无愧。然而,蜗牛夺取奖杯后怎样呢?在板书文题后,导入新课,引导读书,顺势合理。
二、 读懂字和词
这篇课文全文加拼音,学字学词容易得多。教学时我以为要抓实三个成语,一对同义词和几个关键词语。
三个成语是: 遥遥领先 得意洋洋 天长日久
一对同义词是:
几个关键词语是: 原来的蜗牛
一对翅膀退化了
沉重……变成了坚硬的外壳
勉强……伸出头来
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原因是: 1、 得意洋洋 惟恐别人不知道
2、 睡在奖杯里 生怕别人偷了去
3、 天长日久 粘在了一起
三、 读懂头和尾
这篇童话前后照应,结构缜密。教学时可以通过看“地角”图来读结尾段,逐步加深学生对“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和“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粘在了一起,一对翅膀也退化了”这两句话对应关系的理解。
“现在蜗牛什么样?”这是学生感知很深的问题。无论城市孩子,还是乡村孩子,对蜗牛形象都不陌生。先让他们说,后让他们读课文的结尾,再让他们倒转过去重读开头与结尾,这样比较、鉴别,就会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
四、 读懂形和神
任何故事都是通过形象思维表现抽象思维的。童话亦靠形象描绘来形成它的内核张力。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形是方法,神是主旨;形是感观,神是意识。作者通过形表达他们的神,这神便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思想指要,情感释放,观点诠释。
这篇童话形神兼备,好读好懂,好记好传。低年级孩子不难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会说出应当如何,不应当怎样。但教学时,不能停留在这浅浅的层面上,还须抓住两个句子的“形”,来启迪他们感悟其中的“义”,这“义”便是“神”。
1、 “这奖杯很大很重,蜗牛背上它,再也飞不动了。”
“大”“重”压垮了蜗牛,原来“一对有力的翅膀”不中用了,再也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了。这形象中的含义孩子是理解的。要他们感悟作者的希冀和寄托也不难,只须反过来提醒一下: 假如蜗牛不把这又大又重的奖杯背在身上,蜗牛会怎样?
唤醒,也是教育。而且是更深刻的教育。
2、 “沉重的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这句话中的蜗牛形象是可怜的,但更是可悲的。可悲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已经明白。弄清了原因,就是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反面,从深处,再一次强调背着沉重的外壳只能换来慢慢爬行的悲剧。
五、 读懂内和外
编者在设计教学时,课后设置这样一道练习:“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这道习题在读懂课文之后把触角伸到了课本之外,是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把语文教学带入了生活化、实践化的境地,使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让他们一举多得。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使学生言之成理,规劝得当,我提供几段名人名言以作参考。
○ 巴甫洛夫说:“鸟儿的翅膀如果换成黄金,它一定不能再飞上高高的蓝天。”
○ 毛泽东说:“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轻装前进。”
○ 雷锋说:“成绩只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我们千万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 江泽民说:“不能小富即安,还得与时俱进。”
评价劝说蜗牛时也得面对现实,少指责,多鼓励。也可用这样一首儿歌引发学生想象:“小蜗牛,爬高墙,跌下来,又爬上。一点一点往上爬,不怕墙高千百丈。”以此鼓励蜗牛再树自信,去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