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精神
综合知识
2025-02-08
布衣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解体,学术活动推广到民间,一些平民出身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创造者。
《汉书艺文志》中说“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这就反映了布衣在“礼乐崩坏”的年代,肩负起了维护文化和道义的责任,其作用已经超过了那些贵族将相。这是一种当然的布衣精神。
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称“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自有一种潇洒从容气息隐约其间,不亢不卑,傲骨天然,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风格,称为“布衣精神”,或也相当。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述处境是:“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自己的破草房都漏得不成样子了,身上披着一件已经穿了多年的麻布衣,但他念念不忘的,却是天下布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也是一种“布衣精神”。
最著名的是《唐雎不辱使命》,在全文486字中,利用271字生动刻画“布衣”之怒。原文如下: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布衣之怒,也描述了在君王眼中对布衣们的不屑一顾。但真正让秦王心惊胆战的,正是唐雎身上体现的“布衣之怒”。
唐雎从未表白自己“是一介布衣”,但他用自己“挺剑而起”的表现,向秦王传达出了他是一介布衣的信息!这大概也可以称为“布衣精神”。
点击显示
【布衣精神】相关文章
2017中考备考:中考语文修辞易混知识点解析
2015年中考语文知识点名言警句:100句关于勤奋的名言十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
“读”字当头,文言的触摸与发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计划(四)
表达方式的特点详解
何为近体诗
中国古代姓氏来源——氏
中考语文知识点:温庭筠经典名句
中考必背古诗词分类复习(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1697/
下一篇: 2017年高考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
综合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