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02(第二课时)
三、《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
教学目标:1)
学习《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去看海》,指导学生诵读全诗,理解诗中主要意象,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时代的关系。感受青春美好,正视青春责任,审视青春意义。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昨天我们仔细研读了《沁园春
长沙》,相信同学们对于诗歌学习已有了一定认识。接下来我们继续去探讨,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青春的注解,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
一、多媒体:
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的文字图片。
(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泛读《致青年公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教师作诵读提示。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停顿合理;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
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
四、学生自由读,体验美好诗情。
[大屏幕]
诗歌的感情基调
——《致青年公民》热情、真诚;
《相信未来》坚强不屈;
《六月,我们去看海》轻松、愉快。
1、问: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是诗人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
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两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某种意境。“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壮阔的,豪迈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神奇的,瑰丽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凄凉的、冷清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幽静的……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特点。只有“境”而无“意”不是好诗;只读到“境”而不能品其中的“意”不叫读诗。
如何品味意境呢?很简单,要注意把握和作品有关的材料:诗的题目、序,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处境,写诗的目的等。
2、问:三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唤起了你哪些感觉?
明确:《致青年公民》前辈激情昂扬的谆谆教诲。《相信未来》与逆境抗争,始终坚信明天会更好。《六月,我们去看海》没烦恼,没忧愁,纯真自然。
[多媒: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致青年公民》写于1955年,选自《郭小川诗选》。
火红的五十年代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农业和城市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郭小川(1919~1976)现代诗人。本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被誉为“战士与诗人”的郭小川,其诗情随着50年代中叶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开始了火山般的爆发。作品有《望星空》、《将军三步曲》等。郭小川看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向往一种“战斗的文学”。他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时代,眼光应敏锐,唤起人们斗争。”。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选自《食指的诗》。
六十年代是“过于责任”的一代
一个由于疯狂而被纪念的时代.
一个染满最单纯的年轻人的血的时代.
一个毛泽东思想红旗插满全世界的时代。食指,生于1948年,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食指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六月,我们去看海》
写于1983年,选自《当代青年诗人自荐代表作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潘洗尘,生于1964年,黑龙江人。作品有《饮九月九的酒》等。
3、问: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读《致青年公民》的感受
明确: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战斗意志,正直坦诚。他自觉充当时代的歌手,他的诗歌以铿锵的思想和优美的韵律,将哲理和激情撒遍神州大地,强烈地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憧憬与追求。
4、《致青年公民》为什么会让你有上述的感受,即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诗体形式:楼梯式
全诗层层深入。诗中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它的……”,排比手法的运用,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深化了要揭示的真谛。二首诗都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甘蔗林都人格化了,它们与人们情同意同,使诗歌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增强了诗歌感人的力量。
5、诗歌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诗化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什么是意象?
明确: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寄托的对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具体的形象,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体现了诗人凄凉、失落,思家的情绪。
6、食指的《相信未来》写自己的处境时,用了“蜘蛛网”、“余烟”等意象,“查封”、“叹息”等诗化的语言,突出了自己难以言说的困窘和无奈。请从这首诗中另选一两个例子做简要分析。
明确:“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用美丽的雪花写”纯洁美好——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紫葡萄化为露水”
青春逝去;“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用凝露的枯藤写”直面绝望;“在凄凉的大地上写”自信执着——内心的失落,但一往情深。
如“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表明竭尽全力、执著追求。
7、《六月,我们去看海》全诗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你打算怎么读?
建议:饶舌歌
RAP的演唱形式。
8、诗是心灵的音乐,诗的节奏和韵律表现着诗人的情感。朗读《致青年公民》和《六月,我们去看海》,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六、在讨论中过渡到本专题的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明确:随着五十年代中叶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现,青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改造,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
六十年代是毛泽东思想红旗插满全国的时代。青年人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是“过于责任”的一代。由于疯狂而被纪念时代。
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人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对物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物质的一代”——把握物质,并被物质把握。
时代环境是孕育人才的摇篮,青年人与时代同行、与社会息息相关。
七、结束语:
诗歌是文学之母。在早期的文学史里,诗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唐以前的文学史,可以说,基本上是诗歌史。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趣的故事。……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想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与青春携手同行。今天的青年人更应该具有诗心、诗情和诗的追求。
八、布置作业:
预习“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