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小胡同里引出大文化——《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小胡同里引出大文化——《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2025-01-16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概括要点,提取信息”,但本课的中心和段意相对而言是较为显豁的,且“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训练在前几个单元已多次进行,故这一教学任务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点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小品文,语言上独具特色,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点打算以学生诵读、听朗读录音、换词对比等方式落实;《胡同文化》又是一篇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了解生活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文化的内涵,为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路。另外,由于胡同属于地方性的建筑,不少学生对之知之甚少,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安士重迁封

胡同取名有来历胡同自扫门前雪闭

的数量多,宽窄不一文化易满足

特点方便安静内涵不管闲事,冷漠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点击显示
【小胡同里引出大文化——《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1758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