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课堂实录
一、课前学生唱歌
二、导入
师:描绘秋天,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词语?
生1:秋高气爽。
生2:叶子下落。
生3:菊米飘香。
生4:肥硕的果实,叶子由绿变黄。
三、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1:“青鳊鱼似的乌桕叶”读得不整齐。
生2:没有感情。
生3:“丁丁”读错字音。
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请看导读:“……深情絮语”(“深情”就是“有感情”,“絮语”就是“轻声诉说”)
四、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师:听了这首诗后,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肥硕的果子:桔子、苹果。
生2:露珠披在荷叶上。
生3:一片金黄色的稻田。
生4:绿油油的草野。
生5:芦苇在微风中摇晃不定。
生6:一条清晰的小河。
生7:渔人捕了很多青鳊鱼,脸带微笑。
生8:湖面上飘着一条条渔船。
师:“飘”字用得好。
生9:小河里有许多美丽的小鱼。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品味语言:你觉得哪些诗句美,美在哪里?或看到了什么?
(可以边独立思考边写。)
生1:1、2句露珠很美,伐木声很优美,环境清静。“满披”、“丁丁”、“飘出”用得好。
师:“丁丁”为什么用得好?
生:用声音来表现静。
师:“飘出”能否改成“传出”?
生:不能。因为“飘”有“轻轻地、慢慢地”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清静。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2:3、4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有肥硕的瓜果,“饱食”说明镰刀割稻谷割得很多。学生齐读这两句。
生3:9、10句“轻轻”写出了渔人:依依不舍、看风景(描述:岸上长着芦苇,湖里游着小鱼,湖面上飘着小船。),渔人不忍打破幽静的气氛。学生齐读第二节,抽读“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再齐读。
生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小鱼在捉迷藏。
生5:“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读这两句。
师:谁在吹笛?
生齐答:牧童。
生6:3、4句吃穿不愁,为农民带来幸福。
生7:11句蟋蟀在跳来跳去。
师:有没有听到过蟋蟀的声音?
生8:12句水清、浅,鱼往上跳。
五、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1:乌桕是什么东西?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乌桕叶,摘下一片,形状像青鳊鱼,并作解释(叶子会由绿变红,可以做蜡烛)。
生2: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生:叫得遥远,可见辽阔。
生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怎样理解?
师:指的是什么?
生:夏夜的笛声。
师:现在还存不存在?
生:不存在。
师:牧童不在?牧羊女梦寐什么?
生:想着牧童的笛声。
生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生1: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家里果实很多。
生2:还有其他三季,只有秋天才丰收。
师:鸟栖息在树上歌唱,悠闲自在。
六、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读整首诗
七、分组各背一节,看哪一组背得快(先准备,接着尝试背,实在背不出可瞄一眼)
八、作业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整理并点评】
以上是遂昌县教育教学服务月活动送教到片的一堂公开课。来自金竹中学的蓝国祥老师为石练中学仅有三、四十个学生的初一唯一一个班学生上的一堂精彩的诗歌教学课。这些都是山区农家的孩子,据说好的一些学生跑县城去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在蓝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面对陌生的老师,学生那么会说,那么会想象,那么会质疑,那么会解疑,课堂气氛十分融洽。这得归功于蓝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点拨,老师柔和、自然、亲切的语言是那么富有亲和力,且与诗的情调相吻合。在教学中,老师注重朗读,在朗读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进入到诗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用老师多加分析,一节课时间,学生很透彻地赏析了这首诗,并当堂朗读成诵,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课堂上老师还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尤为难能可贵。袁振国教授曾指出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蓝老师在这堂课中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相当好的表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