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虚词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助读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二)字音识记:
近谀yú 老聃dān 贻笑yí 谄媚 chán mèi 句读dòu
郯子tán 师襄xiāng 苌弘cháng 六艺经传zhuàn 或不焉fǒu
二、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重点掌握以下字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不焉( )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小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从(动词)而(连词)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很多人
3.词类活用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群聚而笑之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位卑而足羞(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4.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军队) 吾师道也(学习)
(2)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自己)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感叹,多么)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还是)
(4)于
耻学于师(介词,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表被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5.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生乎吾前(状语后置)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三、探究交流
探究一: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试从文中找出观点性的句子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
2.这三句中哪一句是中心论点?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探究二:本文的论证方法
1.第二段与上一段有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分论点的?
明确: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对象 | 从师的态度 | 结果 | 论述中心 | ||
1 | “今之众人” |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
“古之圣人” | |||||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
2 | 于其子 | 择师而教之 | 小学 | ||
于其身 | 耻师 | 大遗 | |||
3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士大夫之族 |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
2.第三段中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3.归纳总结: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证的?
明确: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探究三:写作目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何在,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不拘于时”
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即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课堂导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①官盛则近谀(奉承)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 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 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