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5.给女儿的信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忐t n忑t :形容心神很不安定。
不可思议: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像,也不能理解。
擅sh n自:对不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蕴y n藏:包含,蓄积。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事物。
明智: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了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热爱教师职业,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他考取了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接受高等师范教育。在函授学习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立下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经过四年的学习,1939年苏霍姆林斯基从函授班毕业,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上了前线。负重伤复员后他重返教育岗位。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因此提出回学校工作的申请。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他的主要著作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的精神世界》《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关于人的思考》《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儿子的信》,等等。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3.背景链接
对孩子们谈爱情本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对于刚刚萌发爱情种子的女儿谈及爱情,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本课作者明智的采用了童话的方式,回答了女儿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是一个启发。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文章从表面上看是女儿提出了“什么叫爱情”这一问题后,父亲没有正面回答,而用祖母讲过的一则优美童话,从人生的青年恋爱到中年的生儿育女、勤勉生活,到老年的忠贞生活、忠贞爱情回答了爱情问题。但文章的真正含义是在爱情问题上对十四岁女儿及广大青少年提出的做人标准:要明智的生活,要善于生活,要热爱珍惜爱情,并要忠贞不渝的呵护它。要做一个不仅懂得爱情,而且具有“明智”、具有“真诚品质”的人。
二、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对女儿提出爱情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6-24),通过奶奶讲述童话,回答了什么叫爱情。
这部分可分四层。
第一层(6),回忆我的童年,引出童话的来历,说明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
第二层(7-13),上帝创造人,一年后的爱情(即年青对爱情的珍惜)。
第三层(14-19),上帝创造人五十年后的爱情(老年对爱情的忠诚)。
第四层(20-24),上帝创造人五十三年后的爱情回忆(即临终前对爱情的美好回忆)。
第三部分,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美的高度者一个真正的人。
三、写作方法
1、本文采用了借代的手法,即借助上帝造人的童话代替大道理的讲述。
如:作者要把“什么叫爱情”回答给女儿,而“爱情”是复杂抽象的事物,作者用上帝创造人的童话把这一理念简单化。
童话是用丰富的想像和幻想及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它能使语言更丰富,表达的事物更清晰、具体、鲜明形象。
2、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安排结构,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十四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少女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文段①是事情的结果,文段②是事情的原因。按正常的逻辑思维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而这里把两者倒置起来。开篇除了写信格式的规范外,重要的是设置了悬念,“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问题到底是什么?吸引读者不得不看下去。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结构安排也紧凑。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这是我们在写文章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作者在课文中用童话的形式形象地阐述了爱情的含义。为什么在结尾处还把人类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在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有生命的后代,只有人才懂得爱。因为只有人有思想、有觉悟、有感情。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有人把爱情作为感情的纽带,珍惜爱情、呵护爱情。有些人却对爱情不忠,表现为没有人性,甚至人性恶。
作者把人的爱情提高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是有道理的,人类要不断进展,人类文明起关键作用。
结论:人类的爱情应该提到人性美的高度去认识。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又同样会有下一代……这又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上帝只创造了人,没有赋予人爱情。上帝想阻碍人的爱情,观察了人的一生,丝毫没能阻止得了。并且人类又代代相传。这是中心语的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比上帝的权威大。本句在结构上是对中心部分“什么叫爱情”的总结。这对童话本身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是点睛之处。
⑵重点句:(1)以上中心句也做重点句。(2)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代地相传。
文段的含义是爱情连上帝都阻止不了,拿它都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美好爱情就存在,爱情的力量就存在。本句用上帝在对人类的爱情没办法的情况下离开了地球的语境来表现爱情的永恒与伟大。本句结构上是对童话的总结,同样也是对主题的归纳。
⑶过渡句:“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
本句是用在7自然的开头。是从上段我问“奶奶,什么叫爱情”的话题,过渡到奶奶要讲童话的一个过渡句。爱情的定义是抽象的,用童话来说明就变得比较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这种表现手法会使我们受到启发。
⑷深意句:“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练习解答】
一、老祖母回答这个问题的要点是爱情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是“无法向他解释的,”是“忠诚”的,是“心头的记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
二、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类文品析】
青春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作他的座右铭。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便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有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青春》。
《青春》是怎样一篇文章,它怎么就这么神奇?我一直寻求着《青春》,最后在Reding(《阅读》)上找到了它--Youth。我试着作了如下翻译--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青春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年月的轮回就一定导致衰老吗?要知道呵,老态龙钟是因为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
无情岁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而热忱的丧失,会在深处打下烙印。焦虑、恐惧、自卑,终会使心情沮丧,意志消亡。
60也罢,16也罢,每个人的心田都应保持着不泯的意志,去探索新鲜的事物,去追求人生乐趣。我们的心中都应有座无线电台,只要不断地接受来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我们就会永葆青春。倘若你收起天线,使自己的心灵蒙上玩世不恭的霜雪和悲观厌世的冰凌,即使你年方20,你已垂垂老矣;倘若你已经80高龄,临于辞世,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
末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塞缪尔-厄尔曼,他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他是五金制造商,他所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还在继续。最近,他的一部书在日本的版税达三万多美元,后人以他喜欢的方式全部捐给亚拉巴马州大学作为奖学金基金。有谁能说,这不是青春光彩,永恒青春呢?
1、在日本实业界许多有成就者将《青春》一文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青春》的“神奇”之处何在?
2、在塞尔谬·厄尔曼看来,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3、请分析文中“若竖起天线去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你仍会青春焕发。”一句的含义。
4、下列对《青春》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青春的心理年龄不等于青春的生理年龄,年月的轮回并不一定导致衰老。
B、日本一位实业家随手在口袋里掏出《青春》,说明《青春》这篇神奇的文章在日本非常普及。
C、塞缪尔·厄尔曼生前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得以继续,并被誉为“永恒青春”,这说明看一个人是否拥有青春,还应该看其对社会是否关注,对人类是否热爱。
D、按塞缪尔·厄尔曼的观点,真正的青春并不仅仅在于人生16岁或60岁的年龄阶段。
E、塞缪尔·厄尔曼认为:一个人年老后要能保持青春,青年时期一定不能贪图安逸、丧失热忱,更不能玩世不恭、悲观厌世。
(参考答案:1、它能激励人们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永远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人生跨越年月轮回,永远保持意志坚强,感情充沛,乐观进取的心态。 3、只要意志不衰退,勇于探索,不断吸取美感、希望、勇气和力量,即使年老也能永葆青春。 4、BE(B非常普及前应加“日本实业界”;E与原文内容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