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春》教学实录

《春》教学实录

教学分析   2025-01-06

【设计思想】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组织:

1、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写景的能力。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堂实录】

师:老师昨天读了一则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个盲人行乞,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给那块牌子换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给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话?

生1:诗人送的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2:诗人送的是:“献出你的爱心,温暖我的心”。

生3:诗人送的是:“我渴望光明”。

……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也极富想像力!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老师板书课文题目、作者)

师:谁愿意与老师合作读课文?(与学生商定,教师读第一部分,由两个学生合作读完第二部分,第三个学生完成第三部分)请其他同学带着喜爱和赞美春天的感情欣赏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投影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画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读完课文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热情与鼓励!我想,你们热烈的掌声已给我们四个人的朗读打了高分。这三个同学的朗读比我更出色,有几个字需要大家注意。

(老师板书:酝酿 宛如 应和 蓑衣,并简要讲解)

师:请大家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生1:本文分别写了“盼望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师:盼春、绘春、赞春。(边说边板书)

生2:可以概括为“盼春”、“画春”、“颂春”吗?

师:你的概括很精准,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请大家讨论:绘春部分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生1:作者主要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这些景物描写春天。

师: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回答吗?(学生思考、讨论)

生2:作者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一幅图画。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我想和这两位同学握握手,让老师也从此变得更聪明些。好吗?(老师与两位同学握手,众人笑、鼓掌)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这些春天的景象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吗?请为每一幅图画配上三个字的小标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师:哪位同学来把春草图这一段给大家读读?(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定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该段落)

师:读得真好!这篇散文的朗读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气来读,读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请大家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小草的?

生1: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春草,主要突出春草的旺盛生机。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钻”这两个词就写出了小草的……(一时想不起该怎样表达了,小脸涨得通红)

生2(补充回答):这两个词写了小草破土时的样子和挤劲。

师:写小草的情态和顽强的生命力。

生3:作者还用“嫩嫩的,绿绿的”描写小草的嫩和绿,也显示着它蓬勃的活力。

师:写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生4:作者还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旺盛的长势。

生5:“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

师:表达喜爱春天的感情。

(学生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让老师很高兴,你们的回答是那么的有创造性。可见大家在朗读课文时是多么的认真、仔细,你们的朗读既读出了感情,也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见解,这让老师很欣慰!希望大家能保持这一“优良传统”,用学习“春草图”这一段的方法去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好吗?

生(齐答):好!(学生自读这几个自然段,分组展开讨论,确定组长,明确分工,教师作巡回指导,气氛活跃。)

生1:文中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春花,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春花的特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花的竞相开放。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想说说的?好,你来说说。

生2:作者为什么要写“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帮他解决?

生3:作者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天的硕果累累,这是很自然的。(全班鼓掌)

师:春花秋实,虚实结合,画面更丰富。请大家继续谈。

生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春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亮、密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观察真可谓明察秋毫,想像力又是如此的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绘。

生5:作者写春风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从触觉方面的感受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点。这也告诉我们写景要善于抓住自己感官方面的感受去描绘。

生6:本段还从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写春风的特点。

师:你补充得很全面,运用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生7:“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春天在一年中的重要性。

师:这一句激励着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8: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也连用三个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分别写出了春天是 “新生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全班学生鼓掌)

师:新、美、力。(板书)

师:刚才大家已经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你能运用所学过的或从资料上查到的诗句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生1:我选“春草图”,诗句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2:写春草的还有“浅草才能没马蹄”。

生3:“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写春草的。

生4: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 也是写春草的。

生5:我选“春雨图”和“春风图”,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生6:写春雨的诗句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7:我选“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8:写春花的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9:配上“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不错。

生10:老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写春花的吗?

师:同学们都很有才气,为课文配上了许多诗词佳句,刚才这位同学的疑问大家都听清楚了吗?

生(齐答):听清楚了。

师: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他的疑问呢?好,你来。

生11:我认为这两句诗不是描绘春花的,我读过这首诗,这两句诗是写雪后景物的。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的确,这两句是咏雪的名句,并非写春花的。

师:请大家模仿《春》一文的写景方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秋”的文字。(学生写作或即兴发言)

生1: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果园里那葡萄一串串地挂在架上,像玛瑙,像珍珠,晶莹透亮,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就更令人馋涎欲滴了。

生2:秋风追逐着地上的黄叶,越过欢乐的小溪,抚摸着乖巧的小鸟,掠过丰硕的果实,拂过我的脸庞,带着我的心奔向远方。(全班热烈鼓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充满创造性的劳动,请把本课积累的写作经验写进你的记录本。下课。

【评点】

《春》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语文(语文版)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我校七年级的一堂研讨课。其主要特点有:

1、善于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运用故事巧设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借助故事中诗人所赠的话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天成。

2、师生平等对话: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加入和指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肯定学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或与文本交流,或互问互答,或与老师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本课中为每幅春景图配一句古诗以及写“秋”的片段作文或即兴发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为本堂课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点击显示
【《春》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2263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