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
目标设定
1.从感性与理性结合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线索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上的重大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从近代落后的事实和原因思考中,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采取“长作业”、编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例选》等的形式,阅读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主要资料、典籍,使信息素养、问题意识、文言阅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有条理的进行说明事理等能力获得训练。
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选择
语文课内内容:
1、文化常识(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获取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2、文言基础知识(1~6)——寻找有关文言原始资料,综合训练文言阅读、理解、翻译能力
3、写作:第四单元《说明事理的顺序》——事理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其他学科链接:
1、历史:复习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内容
2、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相关原理的学习与分析;知识的补充
3、英语:对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典型事例进行翻译,训练阅读、翻译能力
课外内容链接:
1、中国古籍中的相关记载
2、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记录
教学活动组织
学习内容组织:
1、在初步通读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自选一项:
①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实例(实物、技术、原理、现象)(每人一项,班级内不能重复)
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科学著述(生平事迹、著述内容与体例、科学史上地位、影响)(每人一项,不能重复)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大事年表(时间、地点、出处)(每人负责一个朝代,不能遗漏)
④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事例(时间、内容)(每人1~2项,有中外印证)
2、成果形式:
①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实例——题目、原文、翻译与复述、现代科学观点的原理说明。
②中国古代科学家与科学著述——传记、著作题解、著作或传记选段试译。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大事年表——年表每一项的出处,选译其中一段;或者对相应时期科学发展述评。
④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事例——每一事例均应有中英文对照,并从历史角度的述评
操作步骤设计:
1、操作过程
①从教材或资料中(历史、语文教材;科普读物;辞书、科技著作、网络等)找到线索;
②依据线索,找到有关的原始记载,摘录并作好翻译,同时进行复述或改写;
③用自己所学过的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一事物的有关原理等作出分析解释;或整理翻译;
④按照要求整理成文,用统一格式进行“电子化处理”后打印装订。
⑤对作业作综合评价:参照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方案”。
2、保障措施
①统一动员:印发“导引”,自寻方向和课题,一周内完成初报。
②活动机制:采取“主题协作组”的形式。控制总量:中外交流40人;大事年表20人;其余不限。
③教师介入:不设“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需要主动上门求教。
教学课时安排
1、寻找线索,确定方向(第11~12周)——以收到“预研究”报告结束。(截止:班级11月20日,年级26日)
2、找到凭证,初步整理(第13~15周)——以填妥“开题报告”开始,以收到“中期报告”为标志结束。
3、整理成文,交流评价(第16~17周)——以学生交出“研究报告”为标志,班内交流,共同评分。(截止日期:班级内:12月21日,年级12月28日)
4、从学生的“研究成果报告”找出较好的内容,编成《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例选》小册子,“实例”40个;大事述评4篇;中外交流8个。寒假完成。印发全体学生。
目标设定
1、从感性与理性结合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线索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上的重大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从近代落后的事实和原因思考中,激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
2、引进“研究性学习”方法,采取“长作业”、编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例选》等的形式,阅读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主要资料、典籍,使信息素养、问题意识、文言阅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有条理的进行说明事理等能力获得训练。
最终成果
1、在通读语文教材《文化常识(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基础上,在下列内容中自选一项:
⑤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实例(实物、技术、原理、现象)
⑥中国古代科学家与科学著述(生平事迹、著述内容与体例、科学史上地位、影响)
⑦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大事年表(时间、地点、出处、述评)
⑧中外古代科学技术交流的事例(时间、内容、双方的证据)
2、成果形式:
⑴、基本要求:选题报告(预研究)+资料原文+现代诠释→电子化处理
⑵、分类要求:事物、人物类(文言来源与现代文语译;对事例用现代科技知识作解释);
大事年表类(资料出处与涉及面的评价;对年表中表现规律的述评);
中外交流类(中外文对照;中外交流项目的述评)。
教学内容
语文课内内容:
1、文化常识(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获取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2、文言基础知识(1~6)——寻找有关文言原始资料,综合训练文言阅读、理解、翻译能力
3、写作:第四单元《说明事理的顺序》——事理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其他学科链接:
1、历史:复习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方面的内容(可参考初、高中的历史教科书)
2、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相关原理和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参见各学科的教科书)
3、英语:对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典型事例进行翻译,训练阅读、翻译能力
操作步骤
操作程序
①从教材或资料中(历史、语文教材;科普读物;辞书、科技著作、网络等)找到线索;
②依据线索,找到有关的原始记载,摘录并作好翻译,同时进行复述或改写;
③用自己所学过的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一事物的有关原理等作出分析解释;或整理翻译;
④按照要求整理成文,用统一格式进行“电子化处理”后打印装订。
时间安排
①寻找线索,确定方向(第11~12周):以“布置”开始,到“预研究”报告为标志结束。
②找到凭证,初步整理(第13~15周):以收到“中期报告”为标志结束。
③整理成文,交流评价(第16~17周):交出“研究报告”为标志,进行班内交流后评分。
④选出“研究成果报告”中较好的实例,编成《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例选》小册子。
参考提示
1、语文教材p118~138的内容概括:
一条线索——按照历史王朝的线索,明确“起讫点”,包含“大事年表”编制的要求
两大板块——“科学技术”(纯粹技术、认识)“科学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深层次影响)
三大典籍——三部代表性的作品(时代角度分;内容角度看)
一组实例——以人带史类(张衡、马钧、黄道婆);
以事带史(石油、河工);
以物带史(锚、针、硫磺、火柴、圆周率、投影仪);
以论带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2、其他书籍提及的相关内容示例:
生活器皿等物:走马灯、透光镜、-漆器、浑天仪、壶漏、指南针、算盘、火柴、蔡侯纸、……
生产生活建筑: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兵马俑、赵州桥、……
各种实用技术:火药、石油、煤、针灸、土圭测影、子午线测量、印刷术、珠算、天坛、小孔成像、酿酒、轮作复种、施肥、“区田法”、陶式铸造、失蜡铸造、金属范铸造、……
天文地理:太阳黑子观测、彗星观测、阴阳历、石氏星表、《太阳历》、《授时历》、“十二节气”……
数学理化:勾股定理、十进制记数”、“剩余定理”、圆周率、贾宪三角、双假设法、……
科学家与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墨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医林改错》、《天工开物》、《王桢农书》、……
资料索引
1、图书索引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罗伯特·K·G·坦普尔21世纪出版社)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稿》(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思想史》(三册)袁运开、周瀚光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事记》(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
《中国通史》《中国史纲要》等历史书籍
《中华科技五千年》
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小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