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我国环境保护回眸
蓝天白云,碧瓦红墙,这是一个宁静清新的北京之冬。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28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二级(良好)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累计达到了 183天,比上年同期增加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0.1%。
绿草依依,清水如带,在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民们与大自然越来越亲近。黑臭了近一个世纪的苏州河开始变清,生态系统正逐步恢复,绝迹多年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加,椭圆萝卜螺和中华海鲇去年下半年首次在河中出现。许多河边人家打开久闭的窗户,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新世纪开局之年,一南一北两座大城市的可喜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环境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2000多美元后才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污染,我国则是在人均GDP不足 800美元的条件下进行的。‘九五’期间,全国上马治理重点污染项目1245个,一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我国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如是说。
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环境恶化趋势加剧,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事故频发,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对环境保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从1997年开始,党中央连续5年在“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江泽民总书记高屋建瓴,明确指出,“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在新世纪的第一次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在讲话中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在新的世纪,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倡导下,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总揽全局的国家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一样,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环保领导责任制开始发挥威力,环保工作的好坏成为干部考核的一项内容;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将环境保护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中。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投入逐年增加,“九五”期间累计投资超过 3600亿元,占同期GDP的0.93%,比“八五”增加了2300亿元。
决战工业污染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这句民谣是我国许多地区水污染的生动写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把“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治理列为国家重点治污工程。经过综合整治,“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流域内的 5000多家日排废水超过100吨的重点污染企业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淮河每年入河的化学需氧量已由治理前的150万吨下降到40万吨,流域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稳定在 90%以上,80%以上的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滇池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海河、辽河流域正抓紧实施治理规划。
小造纸、小制革、小印染和土法炼焦等“十五小”一度在全国遍地开花,“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环境污染触目惊心。这些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毅然做出了“取缔关停”的决定,环保部门和经贸委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至今关停了 8.4万家“十五小”企业。
与此同时,一场规模更大的治污攻坚战于世纪之交在全国打响──20多万家工业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由于历史欠账多、企业不景气等原因,达标工作步履维艰。 1999年是实现达标排放的关键之年,党中央明确指出:要逐个地区、逐个城市、逐个企业地狠抓落实。困难面前,全国各省区市顾全大局,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提出“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2000年底,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郑重宣布:全国23.8万家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1995年平均减少了15%左右。
因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而形成的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为了改善大气质量,国家在1998年制订并实施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方案,涉及 27个省市区的175个地市,占到国土面积的11.4%。如今2/3的城市空气二氧化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柳州等一些城市的酸雨发生频率大大降底,酸度减轻。
各大城市向污染全面开战,实行综合整治。到2000年底,46个重点城市中,36个城市的地面水环境质量、25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分别达到了功能区标准,其中 22个城市实现了地面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双达标。大连、张家港、深圳等22个城市走在环境改善的前列,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再造秀美山川
“珍爱野生动物,呵护高原生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每一寸绿地,保护每一只动物”……在青藏铁路沿线,这样醒目的标牌随处可见。国家环保总局对青藏铁路建设实行全程环境行政监察,这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绿色青藏铁路”是“九五”以来我国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方针的缩影。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草原退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生态安全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被提到与工业污染防治同等重要的位置。
1998年的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天然林停止采伐,把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据统计,从1998年至 2001年8月,国家对“天保工程”已累计投入到位资金200.7亿元,共完成人工造林1793万亩,封山育林7783万亩,管护森林面积 13.9亿亩。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的13个省份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1999年夏天,另一项史无前例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试点。在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热情,从毁林开荒转向植树种草。目前,我国已在中西部地区的 20个省(区、市)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到2000年共退耕还林还草1659.6万亩。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16.55%。
居安思危,头脑才能清醒。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环保工作本身的艰巨性、复杂性,目前的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污染依然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于环境承载能力,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江泽民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新世纪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古老的中华民族正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