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学习指导
1、读出作者文后的真正用意:
本文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他的这种内心用意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像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2、鉴赏本文的结构:
这篇散文主体部分从表层看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叙述,这是典型的直缀式结构,单纯、连贯;从深层看是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轴线,柔缓轻徐,错落有致。时间延伸线之直与情感心理线之曲,相映成趣,使本文的结构有一种尺水兴波、曲径通幽之美。
从全篇看,文章用的是倒叙。起笔独句成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出语平淡,含而不露。主体部分按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这样的心理情感线来经纬材料。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结构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这篇散文结构上的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正是作家“吞吐的内心的呼声”、“心灵起伏的痕迹”的外化。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这篇散文结构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崇高的灵魂”。
3、注意作者眼里绿枝条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4、鉴赏本文纯朴清丽的语言:
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笔写来,文字纯厚质朴。“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从“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画家调和色彩那样运用词语,准确地描绘出绚丽多变的色彩。绿有“嫩绿”“柔绿”,黄有“嫩黄”“瘦黄”,等。新奇贴切的比喻的运用,更为文章增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