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9
课题:《沁园春·雪》 课型:新授 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讲学时间:05年9月
学习目标:
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学法指导:
1、将作者用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的景物形象化,在头脑中转变成一幅幅图画。
2、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感,读中生情。
课前热身:
1 选词填空:
(1)分外妖( ) 美丽富( ) 不屈不( )[饶、娆、挠]
(2)戒( )戒躁 ( )小玲珑 步履( )健 [娇、矫、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 ) 分别( ) 妖娆( ) 谦逊( )
莽莽( ) 风骚( ) 可汗( )数九寒冬( )
不计其数( ) 数见不鲜( )
3、动手查资料:
对于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你了解哪些呢?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这首词的呢?请将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
4、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交流预习情况,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
三、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听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四、研读上阕: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句子是哪几句?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5、词的上阕抒发词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研读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分小组讨论)
3、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六、研读探究: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你更喜欢哪个时代的他们呢?是“往矣”的,还是“今朝”的?
七、揣摩运用: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
拓展练习: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看”和“忆”字各领起哪几句?
3、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