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二轮复习:中考语文阅读冲刺(8)
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冲刺加油站8(精选巧练、百试无难)
考点加油
1、关于人物:
(1)明确小说主人公: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
(2)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3)人物刻画方法的作用:通过( )描写,揭示( )生活状况,生动传神的表现了谁的什么特点(性格),抒发……情感。
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从感觉方面,描写可分为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自然环境:A、渲染------气氛,
B、烘托了-----心情(心理、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②社会环境: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3、划分情节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概括类题:
①概括故事情节:(谁+做了什么+结果)
②概括主题思想:①通过----事件,赞扬(批判)了------,抒发了……情感。
5、记叙的顺序及线索:
①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②线索:(A)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B)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C)人线、事(发展)线、物线、感情(变化)线
③如何寻找线索:(A)看题目 (B)反复出现的人或物
6、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悬念、衬托、对比、铺垫、照应、象征。
(1)对比(反衬):通过……和……对比,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
(2)欲扬先抑使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3)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4)铺垫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水到渠成;
(5)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6)以小见大小处着眼反映深刻主题。
7、 关键语句的含义:扣住中心,结合上下文。
8、语言赏析: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
抓关键词。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生动传神的突出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抒发……情感。
抓主旨句。点明 中心,或表达 感悟。耐人寻味、内涵丰富。
抓修辞句:一定要写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抓感情或哲理深刻的句子。揭示………的情感或表达………的深层含义。耐人寻味、内涵丰富。
9、联系生活,谈感受类开放性试题。
围绕文中反映的主题去谈。语言流畅,文笔优美。联系实际)。
10、一句(段)话在开头、中间、末尾的作用分析。
注意两个角度:内容上、结构上.
(1)开头
内容上:①开篇点题:②抒发……情感
结构上:①引出下文②统领下文③设悬念,引人入胜(4)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在结尾(也是议论、抒情句的作用)
内容上:(A)点明………中心 , 深化中心。
(B)突出人物……思想品质(或情感)。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3)在中间: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
11、修辞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拟人: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事物写活了。
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和感情表达。
反问:增强语气,加深感情。
设问: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夸张: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对偶:句式整齐,匀律和谐。
反复:强调了………。
1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3、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情感。
第二人称:直抒胸臆,使人亲切。
第三人称:行文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
14、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类题。
1、 用第一人称。
2、 想象要合理:
①符合上下文故事情节 ②符合人物思想行为及其必然发展。
15、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6、记叙文的详略及作用。
情节、场面详写的作用:能突出表现文章主旨。
17、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叫直接抒情;一种是寓情于事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一英尺母爱 王悦(编译)
就在我11岁生日前不久,医生在妈妈身上发现了癌细胞。我知道癌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外祖母就是得癌症去世的。但妈妈说她只需要去医院住一段时间,虽然身体会比较虚弱,会掉很多头发,但她会慢慢好起来的,让我们不用担心。
一天下午,妈妈把我和7岁的妹妹茉莉叫进卧室,“请你们为妈妈做一件事,好不好?”“是帮您准备去医院用的东西吗?”我知道她明天就要开始化疗了。但妈妈摇摇头,她抱住我和妹妹,在每人的额头上亲了一下,然后站起身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虽然穿着运动裤和宽大的T恤衫,妈妈仍然是个美女,尤其是那一头栗色的长发,柔软光滑,足有一英尺长,让我和妹妹羡慕不已。
“我想请你们为我理发。”妈妈把梳妆台上的剪刀递给我。“什么?给您理发?”我大吃一惊。虽然只有11岁,但我也知道没人会让小孩子为自己理发。尤其是妈妈,她对头发非常爱惜,平时都去城里最高级的发廊打理头发。我拿起一绺妈妈的头发,放在剪刀中间,“您确定吗?”
“确定,请动手吧。”妈妈调皮地一笑,“我需要理发。”虽然我平时最喜欢摆弄芭比娃娃的头发,但剪真人的头发,这可是头一回。我有点儿兴奋,也有点儿紧张,慢慢地合上剪刀把,银色的刀片“咔嚓”一声合拢,一绺头发悄无声息地落在地上。不一会儿,茉莉也加入发型师的队伍。咔嚓,“哎呀,太短了!”“没关系,很好看,哈哈。”咔嚓,“糟糕,又剪短了,嘻嘻……”卧室里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地上的头发也越来越多。等我们完工的时候,妈妈的头发只剩下两三英寸,她像是刚跟割草机打了一场败仗。但妈妈对着镜子哈哈大笑,搂着我们说:“谢谢,宝贝们,我太爱这个发型了,看起来就像摇滚明星蒂娜•特纳。”我们三个人抱在一起笑个不停。自从妈妈病了以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响亮的笑声了。
晚上爸爸看到妈妈的样子吓了一跳,“亲爱的,你的头发怎么了?”妈妈若无其事地说:“哦,我让杰西和茉莉剪的。反正化疗以后头发也会掉光,不如先让孩子们开心一下。”我当时还太小,对这段对话并没有在意。
现在,我也是一个母亲了。回想起那个冬季的下午,我终于明白妈妈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女性。面对病痛和死亡,她首先想到的是让女儿们开心。为了逗我们一笑,她毫不犹豫地献出了最后一件可以奉献的东西。
(选自《青年博览》)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妈妈理发时,“我有点儿兴奋,也有点儿紧张”,你怎样理解“我”的“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例句,从文中任选一句并针对句中的某个词语作批注。
例句:但妈妈对着镜子哈哈大笑,搂着我们说:“谢谢,宝贝们,我太爱这个发型了,看起来就像摇滚明星蒂娜•特纳。”
批注:“哈哈大笑”一词,是一位母亲对孩子失败的理发的安慰,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给孩子们带来一点快乐。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题目“一英尺母爱”有什么含义?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感想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飘舞的碎布 宁瓦
他是一名货运司机,年前的一个月,准备跑完这最后一趟就回家过年。6岁的儿子闹着要和他一起去南方,他答应了。
他开了三天两夜的车,终于到了南方的城市。带着儿子买了一身衣服和一些年货,然后驱车往家走。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他的心担忧起来。
他的车刚入安徽,就被从高速公路上赶了下来。安徽下起暴雪,暴雪和冻雨封住了高速路。他连忙拐进国道,但国道也被积雪封住了。他在国道上堵了一夜后,清晨的积雪更多了。他开始后悔带儿子出来,儿子也哭闹起来:“爸爸,我要回家!这里太冷了!”儿子的脸被冻得有些发白,车上空调早就坏了。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把儿子冻坏。他问了好多路上的司机,终于打听到附近的深山有一条老山路,可以走出这个冰天雪地的地方。
于是,他出发了,开车沿着一条颠簸的小路往深山走。那是一个漆黑的夜,雪越来越大,他完全是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往前开,开得极慢极慢……
“砰……”车猛地一震,陷入了一个塌方的深坑里。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看,天啊,居然没有信号!他想,这里的电网一定也断了。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整一夜,他在车前的道路上徘徊着。
天亮后,他到周围去探路,希望能看到一个村庄或者一户人家。可是,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山,他踩着厚厚的雪,精神恍惚,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他回到车里,忍着疼安慰恐慌的儿子,然后默默地祈祷。整整一天,都没有一辆车从这里经过。
又是一个无眠夜,他决定走出去,找到人来救自己和儿子。干粮被儿子吃得只剩一点点,而他,已经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
早上,他决定独自上路,他要儿子待在车里,乖乖地等他回来。他沿着一条岔路一瘸一拐地往外走,才走了两步,便回头去看,儿子正趴在车窗前张望。他扭头继续前行,再也没有回头,他怕自己涌出的眼泪被儿子看见。
他走过一个弯道,开始脱下自己的外套,拿出刀子,将一只袖子割下,撕成几条碎布,然后抽出一条挂在路旁大树的枝头。
他深深地明白,自己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找得到人,而那时,自己是否还有力气回去救儿子就说不定了。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每走过一段路,他便将一条碎布挂在枝头做标记。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被他脱下,然后一刀一刀划开,一条一条被撕下来。先是外套的另一只袖子,之后从夹层剖开,一条条撕下来。再后来,就是羊毛衫。
他拖着受伤的脚,不知道走了多远,越往前走越绝望,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了。
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他饥肠辘辘,头昏眼花,脑子里一片空白。但是,当他再走了一段路之后,却坚定地脱下内衣,将袖子撕开。
他感觉几乎没有力气了,但是却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当他又一次攀上一个山头时,猛然听到那熟悉的汽车喇叭声。他不顾一切地向山下走去,不断地用干涸的喉咙喊叫,那钻心的脚痛也感觉不到了……
当正在疏通公路的武警战士发现一个浑身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时,他们都惊呆了。还没来得及扶住这个男人,他就倒下了。
战士们用军袄裹住他,然后把他放上担架抬着往回走,沿着路上的标记,每看到一条飘舞的碎布,年轻的战士眼中就有泪光在闪动。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儿子不哭了,摇着他的肩膀问他:“爸爸,你的衣服怎么不见了?”他笑着回答说:“撕掉了,过年了,爸爸也想穿新衣服了!”他的话音刚落,山野里回荡起一阵笑声,只是所有人的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选自《青年文摘》)
1.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句话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气那么寒冷,他为什么要撕碎自己的衣服?找出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大家都在笑,又为什么“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位父亲的形象的?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仿照下列句子写一段连贯的话。
如果说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
Section targeting
(三)礼 物赵 敏
“江老师——”“张老师——”一楼管收发的陈老师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4楼,“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你们俩发了!”
“什么,我发了?”张老师张大嘴巴,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陈老师。江老师则依然埋头备她的课,如老僧入定。
“看看这是啥?”陈老师递上两个包裹单。众人围了上去。只见江老师的包裹单上写着项链一串,保值8万元。张老师的包裹单上写着贺卡六张,保值10万元。落款都是郝南国。
“郝南国是谁?”张老师搜索着记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郝南国?”江老师一下子想起来了。郝南国是她15年前和张老师一起教过的学生。张老师还是他的班主任呢。
江老师想起那难忘的一幕:教师节前的几天,张老师大包小裹的收到了不少学生送的礼物,随手把几张学生手工制作的贺卡用手揉了揉,扔进了废纸箱。不巧的是被风一吹,刮到了外面,恰好被那个讲卫生、爱劳动、家境贫寒、学习优异的郝南国发现了。他拿着那几张贺卡躲在一个角落哭泣,被江老师发现了,江老师安慰了好长时间才止住了他的泪水。
从未收过学生钱物的江老师此时面对着包裹单,就像做贼被抓住了一样,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而张老师则不以为然,说:“是我们家亲戚给我邮来的。”此时的张老师感觉全身膨胀得跟宇宙一样大。整一个上午张老师都在想那几张贺卡是什么做的:是金的?是银的?是玉的……她胡思乱想一个上午,也亢奋了一个上午。
中午,起风了,大家还是簇拥着江老师和张老师来到邮局领取包裹。刚一进邮局大门,天竟然下起了小雨。一会儿,雨越下越大,但张老师早已忘记这一切。
江老师打开了包裹,包裹盒里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圣洁的老师。戴上吧,这是我们八五届毕业生集体为您买的。这不仅是一串项链,这是我们感恩的心!请您务必收下!”
众人肃然起敬。江老师用颤抖的手打开里层,一串璀璨的钻石项链赫然出现。江老师哭了,像个孩子。众人的眼睛也都红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张老师。“张老师,快打开让我们开开眼界吧!”有人央求道。张老师斜眼瞅了大家一下,慢条斯理地打开了包裹,里面是六张被揉皱又展平的贺卡。每张贺卡上都写着:“老师快乐!爱心无价!”每一张贺卡下都有学生的名字,还标有1985年这个时间。张老师一张一张翻完,没见到任何其他物品。众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不得其解。愣了一会,张老师突然明白了什么,她丢下贺卡,手捂着脸,夺门而出,冲入雨中。
贺卡散落在地,江老师弯下腰,像捡玉做的宝器一样,一张一张捡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有删节)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小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和相关词语角度,对下列句子的描写进行赏析。
⑴从未收过学生钱物的江老师此时面对着包裹单,就像做贼被抓住了一样,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张老师斜眼瞅了大家一下,慢条斯理地打开了包裹,里面是六张被揉皱又展平的贺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愣了一会,张老师突然明白了什么,她丢下贺卡,手捂着脸,夺门而出,冲入雨中。”你觉得张老师明白了什么?试揣摩描写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比较文中的张老师与江老师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题目是“礼物”,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万能通行证 佚名
那天,外贸订单突增,急需招聘10名电焊工。何总率我急赴东朋人才市场,设点招人。我们要求不高,只需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很快,我们就招到了9名。,
就在我们等待最后一个电焊工时,来了一个中年民工,问:“你们还招聘电焊工吗?”
我点了点头说:“招啊。”
中年民工一脸高兴,说:“你看我行吗?”
我说:“先把证件拿出来看看吧。”
中年民工把手伸进最里层的衣兜里,掏了又掏,掏出一张身份证递给我,他名叫郭培发。我扫了一眼,说:“我们要的是职业资格证。”
郭培发摇了摇头说:“我没有那个证。”
何总问道:“那你有实际工作经验吗?”
郭培发呆了一呆,仿佛没听明白,我便解释说:“就是问你会不会电焊。”
他这才点了点头,又忽然摇头说:“不……不会,但我可以学呀……”
我告诉他,我们只招熟练电焊工。他一脸失望,还站在摊前不肯走。
不一会儿,又一个小伙子走过来,麻利地拿出电焊职业资格证书,还出示了中专文凭。何总当即拍板,收下了他。
就在小伙子填登记表时,郭培发突然又说:“等等,我想起来了,我还有个证。”
说完,他又在衣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红本本扔在桌子上,竟是本“无偿献血证”!
我叹了口气,随手拿起他的献血证准备扔还,何总却拉住我的手说:“让他填个表吧,。”
我疑惑地望着何总。他肯定地点了点头。
回公司后,何总马上找了个电焊老师傅,手把手地教郭培发。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学得非常认真、卖力。老师傅说,像他这样肯吃苦肯钻研,再学半个月就可以正式干活了。忽然间,我感到很欣慰,不由自主地对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产生了一丝敬意。但那天,何总为什么会突然录用他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想出答案来。
这天,我去办公室找何总签字时,他叫我坐下聊聊天,问道:“你是不是一直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招郭培发?”
我点了点头。何总说:“其实,这事与我妻子4年前生孩子有关,当时,她大出血生命垂危,需要马上输血。可医院血库的O型血没有了,中心血库的O型血又刚被其他几家医院提走,我实在憋不住了,就冲到大街上像疯子一样狂喊‘谁是O型血’……”
何总的双眼禁不住湿润了,顿了下继续说:“就在我嗓子都快喊哑了时,一个中年民工走过来,说他是O型血,我求他一定要救我妻子,无论给多少钱都行,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问:“那从这以后,你有没有跟他联系过呢?”
何总痛苦地摇了摇头说:“没有!他给我妻子输完血后,没休息一下,也没要我一分钱,就悄悄地溜走了,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他一声啊!”
我说:“他或许要赶着回去上班,或许……他正忙着找工作。”
何总深深地出了一口气说:“或许是吧。我只知道,如果没有他献的血,我妻子说不定就没有了。”
我忍不住又问:“那现在这个郭培发是不是长得很像他?”
何总淡然一笑说:“不,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但在看到他的‘无偿献血证’那—瞬间,我就感到了他和当年那民工一样,有着高尚的道德和品格,所以我不仅要录用他,而且还要让他从此成为一个靠技术吃饭的人,不再过那种衣食不保的日子!”
如果说用一本献血证也能求职成功,是一个奇迹的话,那么郭培发创造了这个奇迹。而正是他付出了无私的爱和热心,才使这个奇迹改变了他的命运!
你有什么证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第4期)
1.题目中的“万能通行证”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问郭培发会不会电焊时,他为什么先点了点头,又忽然摇头?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总之所以要录取郭培发,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你有什么证呢”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能不能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农民工的子女,看了这篇小说,你心里有何感想?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香甜莫过槐花饼 艾里香
故乡的槐树极多,房前屋后,山脚岩边,井旁泽畔,都有。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似乎散漫零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记得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头疼,问了母亲才知道,原来是脖子上的槐花挂得久了,是香气浓郁熏的。即使这样,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篱把花打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加鸡蛋和盐,我就绕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在心里忍不住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就用力揉,直到又粘又软,才把面移到面板上,再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擀成薄饼。
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待薄饼两面呈现淡淡的金黄色,母亲立即把它装进盘里,我直盯着那槐花饼,只盼着热气快快散去,我好尽情享用那美餐。咬一口,外酥里嫩,不咸不淡,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在浓郁的绿叶之间,那一串串洁白素雅的花朵,又该在柔风中轻轻摇曳了。可是,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却无法再爬上槐树枝头,欣赏和享受乡村晚归的美丽风景,也再品尝不到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了。但我对槐花饼的印象,反倒更清晰,更结实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选自《 四川政协报》2008年5月1日)
1.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你知道是哪两条吗?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母亲制作槐花饼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请找出相应的动词,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中的“情结”具体指的是什么“情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____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说:“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说:“会的,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
1.细读小说,就你的理解给其补上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景物的“很美,很好”,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
⑵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任选一例句来分析孩子或母亲的形象。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则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一位患了癌症的母亲用自己爱惜的头发留给孩子最后的快乐。
2.说明当时年龄尚小的“我”并未领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把它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做。
3.说明母亲的良苦用心达到了目的,由此衬托出一位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4.示例:妈妈若无其事地说:“哦,我让杰西和茉莉剪的。反正化疗以后头发也会掉光,不如先让孩子们开心一下。”
批注:“若无其事”是母亲故作轻松给父亲的安慰,她不希望让孩子明白真相,以免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痛苦。
5.“一英尺母爱”从字面上讲是母亲让孩子们剪掉自己一英尺长的头发,让孩子们由此开心玩乐一次。实际上反映了母爱的伟大、无私,这是一种超越生命的爱。
(二)1.一位父亲在大雪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
2.不矛盾。天气寒冷,可是他因为车陷深坑却又通信中断而万分焦急,如果找不到人救援,在这深山雪天里,父子俩就会有生命之忧,他心里焦急万分而又无计可施。
3.“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超越生命的伟大的爱。
4.大家都笑是为他回答儿子的善意的谎言而笑,为他的幽默、乐观而笑;流泪是被他那种对儿子的爱感动了。
5.是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来刻画的。如动作、心理描写:“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把儿子冻坏。”他完全可以在车上等待,可为了不让儿子冻坏,他想尽方法要走出去找人,殷殷舐犊之情昭然可见。
6.示例:父爱就是一枚指南针,在你迷路茫然时指引你走向光明。
或:父爱就是一座大山,在你孤苦无助时成为你坚实的依靠!
(三)1.小说记叙了两位老师收到同一届学生赠送的不同礼物的故事。
2.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了江老师见到礼物时的尴尬和束手无策的神情。
⑵“斜眼瞅”、“慢条斯理”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张老师的傲慢、贪婪。
3.示例:与江老师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我当初伤害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不配做一名人民教师啊!(写出张老师的惭愧后悔即可)
4.江老师是一个淳朴厚道、清廉正直、有爱心的老师,而张老师则物欲心很重,对学生缺乏爱心爱意。
5.“礼物”不仅指学生邮寄给老师的钻石项链和贺卡,透过礼物更让我们看到了两个老师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爱心和尊重,收获的就是学生展现爱心和尊敬的礼物;而践踏学生的爱心,得到的就可能是学生的鞭策和反讽、提醒。
(四)1.无私的爱和热心。
2.他先点点头是因为他想获得这份工作,又摇头是因为他不想欺骗别人。说明他是一个淳朴善良、厚道本分的人。
3.是因为像郭培发一样具有无私爱心的农民工曾经救过他妻子的生命,他要回报帮助他们。
4.不能去掉。虽只有简短的一句,却足以激发我们反省自己:我是否像郭培发这样的农民工一样,淳朴厚道、热情侠义有爱心呢?
5.略(写出自己以此为骄傲和学习的决心即可)
(五)1.明线索是对槐花和槐花饼的忆恋,暗线索是对母亲对故乡的怀念。
2.“捋、洗、捞、晾、剁、揉、擀”等动词,生动精妙地描写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也表现了槐花饼对“我”的巨大诱惑力。
3.思乡情结。
4.这里实际就是指每个人对童年和故乡的记忆,它们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和土壤,是我们对生命历程最初的记忆,是我们走向更广大世界的出发点。
5.托物抒情。借对槐花和槐花饼的爱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故土深深的热爱与依恋。
(六)1.示例:“忽略”。因为小说讲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童心的忽略。
2.首尾呼应,更突出孩子心灵的美好。
3.⑴写出孩子对幼小瓜苗富有勃勃生命力的惊奇、喜悦心情。
⑵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反衬出了瓜苗被妈妈拔掉后,孩子对紫罗兰厌恶的心理。
4.例句: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形象:刻画出孩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善良纯真的形象。
5.从这则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某些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误区:家长只顾及孩子的智商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甚至会像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育是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