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又何间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牺牲玉帛 ( )
④登轼而望( ) ⑤夫( )战 ⑥望其旗靡 ( )
二、画线字解释
齐师伐我 请见 肉食者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远谋 乃入见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
牺牲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
未孚 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以情 忠之属 可以一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辙
轼 遂逐 既克 夫战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有伏焉 其旗靡
三、填空
1.本文选自《 __ 》,作者相传是 时期的 。这是我国的第一部 史书。
2.文章主要采用的 的写作手法,全文是围绕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____________ ”来展开情节的。
3.文中的“ 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 的战役,这类战役,在历史上有名的还有 、 等。
4.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其实这样做也正符合了战前的政治上的准备: ______________ 。
6.列举文中能体现庄公“鄙”的句子(不少于三句):
①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明白这样一些道理:作战要取得胜利,首先要在政治上_____ ,
而且在军事上要抓住最佳的出击时机: 之时、最佳的追击时机: 之时。
8.文中 ______ 现在已经是固定成语,意为: ______。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七、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八、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答案:3、2分 C
4、4分
(1)2分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2)2分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5、2分 惧有伏焉
6、2分
(1)1分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分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九、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__ 。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对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9.A 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阅读文段完成以下各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 )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 朝:cháo朝廷、朝堂 B.时时而间进 间:jiàn间或、偶然
C.能谤讥于市朝 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D.期年之后 期:jī一周(年)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8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加黑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6.对加黑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7.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6.C 7.A 8.D 9.(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10.B 11.B 12.B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 43--5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3.本文选自《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
4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私我也 ( )
王之蔽甚矣 ( ) 吾孰与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
45.指出下列词语古义和今义
地方 时时 明日
46.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7.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4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43.(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44.①长,这里指身高②穿戴③偏爱④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5.能围绕内容或写法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述,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见的表述。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46.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47.“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4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一、问答思考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智叟对愚公笑而止之的原因是什么?
3.愚公不为智叟的话所动摇,坚持移山的原因有哪些?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参考答案:
1.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前,出入绕远。
2.智叟认为愚公年岁已太大,就连山上的草木都拔不掉,更别提把山挖掉了。所以他劝阻愚公移山。
3.愚公认为,①即便自己死了,还有儿子,而且以后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②而山是不可能再长大增高了,所以山是肯定能被搬走的,所以他坚持移山。
4.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5.天帝是被愚公的诚心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了,因而命大力神搬走了这两座山。
二、阅读《愚公移山》中的语段,完成练习。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4.选文第二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语言描写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尘莫及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24.《诗经》两首·同步训练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5.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6.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题目:
(1)愚公移山的原因:
(2)愚公移山的目标:
(3)愚公移山的方式: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
2.甚矣,汝之不慧( )( )( )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 )
6.河曲智叟亡以应( )( )( )
二、辨别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
1.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
2. 以君之力 操蛇之神闻之
3.杂然相许 高可二数许
1.8.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三、解释加点字:
1.河阳之北 2.面山而居 3.虽我之死 4.惧其不已
5.毕力平险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本书保存了不少古代 和 。
2.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 。
二、 字词知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万仞( ) 2.孀妻( ) 3.始龀( ) 4.穷匮( ) 5.一厝( ) 6.荷担者( )
三、阅读理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辨字注音并组词。
( 1)垦( )______恳( )______ (2)遗( )______遣( )______
(3)渤( )______勃( )______ (4)冀( )______翼( )______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惩山北之塞( )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2)出入之迂也( )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3)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4)杂然相许( ) A、 允许 B.赞成 C.答应
(5)且焉置土石( ) A.哪里 B.乃,才 C.语助词
3.翻译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投诸渤海之尾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太行、王屋二山本来在那里?
5、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6. 对愚公要移山众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解决他的妻子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愚公移山非常艰难。表现劳力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工具简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移山的坚定和专注的语句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 专其利三世矣
C.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5.填空。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
[2002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2003年河北省考题]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3)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考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提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2004黑龙江省宁安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
1.请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分)
[2004重庆市北碚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望其旗靡
2.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忠之属也 衣食所安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惠未徧 十年春,齐师伐我
C. D.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编辑校对:韩小洁
需要答案请与本站联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02年江苏省镇江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 以:
(2)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 而山不加增
B.弗敢专也 / 专其利三世矣
C.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
D.必以信 / 愿陛下亲之信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1)长勺之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5.填空。
《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 。
[2002年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战则请从。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2003年河北省考题]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用曹刿的话回答。)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
(3)公将鼓之 鼓: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2003年北京市海淀区考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提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 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2004黑龙江省宁安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左传·曹刿论战》
1.请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
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分)
[2004重庆市北碚区]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望其旗靡
2.下面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忠之属也 衣食所安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惠未徧 十年春,齐师伐我
C. D.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3.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曰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005年新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彼竭我盈 庶竭驽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5.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牺牲玉帛 为国牺牲 B.故克之 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 亲密无间 D.何以战 可以一战
2.在上文中的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005年甘肃省天水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3)小惠未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选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①
。②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是:③
。(均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4.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突出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是否过时?请联系时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2005年省市]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译文: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2.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a aa aa aa ”。(限四个字)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
答:①政治方面:
②军事方面: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闻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第二次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以:能够
2.下列语句中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寨,必以情”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以其凌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译文: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4.齐鲁之战如果没有曹刿参与指挥作哉,鲁国能取胜吗?请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并加以概括。
答:
5.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战前准备的对话,阐明了什么政治主张?你认为这一政治主张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
[2005年湖南省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2.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3.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4.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
5.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2005年眉山市]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词。
鄙: 以:
2.下列两句话,任选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3.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
邹忌:
5.下列两题,选做一题。
(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什么?谈谈你的观点。
答:
(2)邹忌见齐王,希望表明一个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2005年广州市]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翁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词语理解。
⑴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 ②公问其故( )
③望其旗靡( ) ④公输盘诎( )
⑵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 )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战,勇气也。
译文:
⑵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文:
3.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在甲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乙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答:
[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试题]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 (4)望其旗靡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译文: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
5.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 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答: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
[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
1.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遗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2.A 3 .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005年新疆]
1.D 2.①指猪、牛、羊等祭品 ②赐福;保佑 ③倒下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尽)了。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2005年湖北省咸宁市]
1.D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①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4.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起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作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2005年甘肃省天水市]参考答案
1.(1)参与(2)祭神用的牛、羊、猪等(3)通“遍”,普及
2.(1)有权位的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作深远的谋划。 (2)可以打一仗了。打仗的时候我请求跟你一同去。
3.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忠之属也
4.重视人民力量 这种政治并未过时,无论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人民永远是社会国家进步发展的创造者。
[2005年省市]
1.①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②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2.惧有伏焉 3.①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②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1.D 2.B 3.(1)大官们(或当官的人,当政者,执政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我看见(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4.不能。原因可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及曹刿的两个“未可”和“可矣”进行分析,突出曹刿的军事才能,表现鲁庄公的急躁、冒进的特点,如果没有曹刿,势必导致战争的失败。5.主张:“取信于民”;答案中只要联系现实突出政府关心百姓,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等这样的意思即可;如从反面举例说明,要像古人学习取信于民的思想也可。
[2005年湖南省长沙市]
1.A 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 3.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A
[2005年眉山市]
1.鄙:鄙陋,目光短浅 以:认为、以为 2.(意思相符即可)(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2)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3.B 4.曹刿:直谏;邹忌:讽谏(采用暗示比喻委婉地劝说君主)。5.(1)取信于民(得民心),后一问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2)希望齐王广开言路,善于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