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意教学,从对文本陌生感的关注开始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鲜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必须关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陌生感。
不同文本是作者各自弹拨出的“自己的声音.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表达,充满个性特征。新鲜独特的思想,超越常规的语言,别出心裁的结构,新颖奇异的写法,思维的跳跃处,逻辑的“矛盾处.都是“个体个性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种特别之处,超越了读者阅读的“前见”(即前理解),使读者解释学经验遭遇挑战,阅读期待受挫,思维定势被打破,从而产生阅读的陌生感。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增强思维的活力,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就是新认识的起点。往往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新结果。如果我们解读文本时不轻易放过每一个产生陌生感的地方,如果这陌生感出现的地方恰好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能将其作为教学的切人点、着眼点、着力点,努力激发学生的解读冲动,引导学生细细把玩、品味、思考。学生对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会不断增强,对文本的解读会越来越独到、深刻,解读能力会越来越强,就会逐渐产生阅读的智慧,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会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步入创新世界。
如何关注陌生感,以实现个性解读、创意教学呢?必须从内容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两方面予以注意。
一、内容的选择
1.关注超越常规的语言现象
(1)出人意料的词语。“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诗说啐语》),作者对于词语的运用可谓用尽心思,精益求精。对读者而言,这“平、常、陈、朴”与“奇、险、新、色之间的巨大反差就是一种意义空白,具有召唤性,邀请读者进人这“熟悉的陌生化地带细细耕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表面看起来语言非常平实,朴素通俗,但许多词语的运用却非常讲究.值得反复咀嚼。比如这段话有两个词用得就很特别.出人意料: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这里为什么用于母亲对儿子?细细揣摩这两个极易被疏忽的词,发现它们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双腿瘫痪、失去人生坐标的儿子看见飘落的树叶一定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的凋零,陷入伤感绝望之中,于是母亲不但连忙“挡住,而且转移注意力。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怕儿子不答应。竟现出“央求的神色。母亲想挡住的岂止是儿子的视线.更是儿子颓唐、灰暗的情感潮流,她想启发儿子重筑被猝不及防的灾难击溃的心理防线啊。这一个特别的动作、非常的神情之中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细心、爱心与良苦用心!以这些貌似平易实则不寻常的语言现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他们很快便会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母爱的思绪,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人生的思考。在品读中感悟汉语言言近旨远、言简意丰、言浅意深的神奇。如此教学,学生怎会不发现多多?
(2)非同寻常的句式。句式的选择、句子的组织同样受到文本主旨的制约。对于文本中超乎寻常即让我们感到陌生、新鲜的句子,我们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们与题旨的表达密切相连。
l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这是《大江保卫战》的开头几句,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错杂,句式安排十分奇特。首先闯入眼帘的是简短、有力的名词非主谓句。这个劈空而来的短句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个揪心的季节。接下来的句子,句式由短而长,一如奔腾肆虐的江水。一浪高过一浪涌来,创造了灾情急迫和形势严峻的紧张氛围。紧承而上的3个排比句疾似闪电,势若雷鸣,将这种紧张渲染到了极点,形象地揭示出情况的万分危急!由对这些特殊句式的关注、研究人手,教学定然别开生面,学生不但能迅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抢险救灾官兵的英勇、无畏、伟大,而且能学到句子组织的一些技巧。懂得句式的选择、安排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3)耐人寻味的标点。标点符号不但表示文本中句子的停顿,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