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分析   2024-12-12

石灰吟 墨梅

明·于谦 元·王冕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烈火焚烧若等闲, 个个花开淡墨痕。粉身碎骨全不怕,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流清气满乾坤。

古典诗歌讲究意蕴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常常把抽象的思绪、无形的心灵转化成有形的自然、可感的形象,从而使思维形象起来。这些“有形的思维”在文艺美学上叫“意象”。意象是一座言意转换的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和诗人情感的特点在桥上猝然相遇,从而对读者形成情感与想象的强烈冲击。

《墨梅》与《石灰吟》就是这样的意象产物,表面上写石灰和墨梅的特征,骨子里真正抒发的却是于谦和王冕自身的生命价值追求与情感品位特征。先请看石灰的意象:石灰本身是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品格的大自然中的矿物。作为客观事物,它本身与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品卓越也罢,肮脏龌龊也好,不管在谁的眼里,它都是长在深山的那个原原本本的石灰石。

但是到了于谦笔下,因为他自己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于是就选取它其中的一个特点(不是全部特点)加以生发、转化,把它变成“我”的特点,“我”的品格、向往与追求。这种对石灰特质的截取与转化,就是于谦的高妙之处。集中体现在两个字:一“烧”一“白”。

石灰石被“烈火焚烧”成石灰以后,就不再是原来的石灰石,它成了化为灰烬的石灰——这同时也意味着石灰石生命的终结。那么石灰石死后会不会灰飞烟灭呢?不,它焕发了新的活力,闪现着更美的光彩:盖房子、粉刷墙壁,美化人间……这就完成了从物象到意象的转化:哪怕“千锤万击”,哪怕“烈火焚烧”,哪怕“粉身碎骨”,致死我也要保有我崇高的道德品质!这里,一个“烧”字就把原本客观的、没有生命的石灰特质变成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考验人心灵的干净,于是石灰也就成了人的象征。至于颜色,大千世界原本就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诗人却众里只撷矿物身上一点白,巧妙地把它转化成人性品格上的“清白”,用生命致死捍卫的“清白”,这“清白”,就是人生最高的信条!这种语言转换的技巧,“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冕的《墨梅》,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植物本身也没有情感,这里也成了人的品格的象征——用没有生命的矿物、植物来比旷人生,这是二者的共通之一。一个从石灰的白色到做人品格的“清白”,一个从梅花的香气到做人品味的“清气”,这是二者的相似之二。所不同的,前者针对人世间的贪生怕死,表达生命的态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不管多么严酷的考验,哪怕面对死亡的威胁,也甭想让我和你们同流合污,我只保持我清清白白、高尚高贵的人品;后者指向虚伪的华丽,表明世俗的追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你们都追求外表的光鲜美丽,我却只关注我内在的高雅、高洁的品位。第二点在于从不同感官到不同生命气质的转化。

前者从视觉(白)转化成做人的最高信仰,后者从嗅觉转化到世俗品位——其中还掺着“好颜色”和“清气”的类比。梅花的鲜艳是有名的,粉如霞、红若火、白似雪,这是一般观赏者的心醉之处——但它的香气却不易为人感知,需要非常微妙的感觉才会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除了妻梅鹤子的林逋,有几人会对它若隐若现的清香细细品味?可是王冕偏偏舍弃了它的娇艳,着黑色,淡淡的黑色,墨一样的黑色。

这样的墨梅美还美吗?美在香气!——我不要表面的世俗的赞美,我只要表面看不见的暗暗的清香之气,有了这股清香,淡墨之美就胜过鲜艳之美!以上是意象层面的区别与联系。但是,紧紧孤立地分析墨梅、石灰的意象还不够,还要从整体的句法结构,从句与句内部的起承转合中进行微观分析。这就需要关注第三句:两个带“不”的否定句式。

有人说,绝句的全部内力都藏在转句中。“精彩的唐诗绝句,往往在第一二句是陈述的肯定语气,第三四句,如果再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呆板,情绪节奏也嫌单调,不够丰富。绝句中的上品,往往在第三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孙绍振)。

这种说法自古有之,元代诗论家杨载早就强调绝句的第三句“转”字功:“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两首诗就转变得特别好:前两句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第三句用非常坚定、强烈的否定句在语气上转折一下,第四句还有感叹的意味,就避开了一味用肯定和陈述句可能产生的单调,在语气的统一与变化中做到了和谐而不呆板。

二、教学内容这样分析,这两首诗的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定义为读读背背说说默默,就需要发生一些转变:1、教古典诗歌独特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抓手就是石灰、墨梅的意象以及“烧——死亡”、“白——清白”;“颜色好——表面现象”、“香——清气”之间的转化与对比。2、教“绝句的全部内力”所藏的转句:两个带“不”的句子。

3、教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感悟物象与情感之间不着痕迹的转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朗读虽然不是字音的复原,但是不能超越对停连的固定要求。因为节奏是诗的生命,音韵就是诗的情感,在绝句中,形式与内容就像肉体与灵魂一样密不可分。

比如《石灰吟》韵脚的处理:“山、闲、间”朗读时,必须给韵脚以呼应,哪怕不是重音,也要适当比其他音节读得响亮一些。虽然不能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调子,还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尝试划分一下重音与节奏: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至于诗中人格宣言式的生命价值与品位追求,就在意象的转换中,不必刻意强调,不必大肆宣扬,因为它们透过古典的意象,表现得那么形象、那么鲜活,那么震撼人心,与所谓“托物言志”的高下之分自不必待言。

点击显示
【《古诗两首》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3396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