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 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简介作者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由学生介绍。明确要点: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T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三)朗读课文(读前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以及查找工具书明确一些字词的音义。
1•注意字的读音。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问题一]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要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问题二]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要点提示:引子。从20世纪叨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项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思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四)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学生有可能质疑的问题:
1•原子弹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2•原子弹与氢弹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些两弹的知识,并介绍给同学。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7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如下可贵精神: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 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是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的: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报到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换上工作服当小工,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有时,他备课备到凌晨四点多,在办公室睡两三个小时,天亮了继续工作。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再如,他跟科技人员在排除故障的第一线没日没夜的干,试验成功后,在庆祝会上晕倒,一量血压竟是零。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也就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邓稼先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他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机连轴转地算了九次。这样细致地做了以后,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计,结果证明邓稼先等人算得的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二)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生动的语句,并与本组同学交流(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发表感想
教师引导:中国人成功地研制出两弹,这震撼世界的巨大成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联系课文有关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先在小组交流、讨论,后推荐代表到班上发言)。
此问题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和品质,答案不宜强求统一。可启发学生首先关注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是如何以品格影响、感召、凝聚人一起投身到为国争光的事业中的;其次,可引导学生关注邓稼先在研制过程中超凡的创造才能,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把自己发现的写作特色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
I•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文章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氢弹研制。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三部分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1)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全文写得最详细的是地下核试验一事。这是一个有情节、有具体情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 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细腻,非常传神地表现了邓稼先的精神境界。
(2 注重细节表现。比如写原子弹研制的一段,并没有完整具体的情节,而是将一系列人物语言和动作细节组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4•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五)拓展延伸
I•近几年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小组交流后到班上讲述)
2•对于核武器的使用,你觉得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全班讨论)
(六)总结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对民族有用的人。
(七)探究学习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武器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人们几乎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战争可以是不流血的吗?如果你长大后成为了一个武器专家,你会设计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呢7下一个世纪的战争会是什么样子的呢7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想法来,不少于3叨字。[板书设计l
两弹元勋邓稼先
经历精神
接受使命激动喜悦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克服困难完成设计真诚朴实不求名利
研制氢弹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有胆有识
[教学探讨l
教学本文的重点,在内容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这个不平常的 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在写法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人文教育:让学生明白具有坚定的信念、吃苦的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创新教育:课外探究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的课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放手让学生朗读、讨论、发现、感受和质疑,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问题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结合自已的经验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一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该教学设计采用了拟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做到了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阅读、讲解、点拨。整个设计留有空间,使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该设计还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使学生在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教学中,教师既做到了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的结合,又注重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