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让思想冲破牢笼!”

“让思想冲破牢笼!”

教案设计   2024-12-14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语文教育----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世界,丰富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其中当然包括语言能力的提高,但决不仅仅是纯语言的现象分析、知识传授和技巧训练。因为不但离开了真诚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任何语言都是没有生命的,而且哪怕是情感的麻木和思想的迟顿也会导致语言的苍白乃至语言功能的萎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这种观点:“语言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仅是‘器、用’,还是‘道、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语文学习》1993年1期韩军文:《限制科学主义 张扬人文精神》 )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有鉴于此,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该是在全面培养学生思维的智力品质的过程中,注意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此同时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借用《国际歌》中一句歌词来说,就是“让思想冲破牢笼!”

“让思想冲笼”,当然不是放纵学生胡思乱想,标新立异,以偏激为深刻,以逆反为新颖,而是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已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有赖于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关系,教师当然仍是学生求知的指导者。但决非真理的垄断着,而更多的是学生和一起思考、探索的同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将在教师的鼓励、引导和培养下逐步形成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必须运用所学过的课内语文知识以弄懂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开展语文学术研讨所应有的知识积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必须拥有一定的课外知识和语文参考资料,这就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学术氛围的营造,具有多方面的教学效应和教育意义。下面,我拟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不成熟的尝试。

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参资料

与其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不如教会学生治学——虽然同样是获取知识,但前者是由教师灌输而后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大脑去探寻,其收获除了知识更有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主张在教学中向学生公开备课资料,包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这既显示出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信,又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民主。而且,师生共同占有参考资料,大家研究课文就不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语言现象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鉴别、取舍和消化资料,而不成为教参的奴隶。学习《琶琶行》,有学生引用某资料书的观点,认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瑟瑟”应是“碧绿”之意而非课本上所注释的“萧瑟”。有学生赞同这一讲法,理由是这样理解画面更美¾¾枫叶红,荻花白,秋水碧;还有学生引用白居易一名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印证。我提醒学生结合全诗理解这个词。于是经过深入研究,认识逐步统一:“枫叶荻花秋瑟瑟”是渲染一种凄婉的气氛,以秋天的萧瑟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因此课本注释是正确的。就这么一次小小的研讨,学生所获得的就不仅是某一正确答案,而且还初步学会了对教参资料的比较、分析和选择。

点击显示
【“让思想冲破牢笼!”】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36754/
上一篇: 人类的语言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