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可观赏”与“可培养”

“可观赏”与“可培养”

教案设计   2025-01-01

近日教学《望月》,模糊记得某杂志上曾登载过一位名师的课录,上网搜出,细瞧后,竟也看出了问题。先看课录片断:

(教师在与学生聊看月的感觉后进入课文第2小节的学习)

师:环境、心境、观念、想法各不相同,所以看到的月亮不相同,感受也不相同。那么舅舅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的月亮像什么呢?

生:我觉得月亮像一件装饰品。因为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为大地镀上一层银色,所以月亮像装饰品。

师:你的想象非常奇特。

生:我觉得舅舅看到的月亮不仅是装饰品,而且本身也是非常美丽的。因为月光洒落在长江里,就像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月亮制造了许多美丽,所以月亮是美丽的。

师:你刚才用了个“制造”,这个词很现代化,月亮就像美的加工厂。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你特别关注“千点万点”、“晶莹闪烁”,但让我感觉有点吵,再请个同学来读读。(另一学生再读,很好,众鼓掌)

师:真美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好)

师:你觉得这里的月光像什么?

……

这是阅读课的常见形态,也是许多老师追逐的时尚“对话”。是的,此节教学中,学生的智慧之光不断闪现,教师的情不断与学生的情交映,听课者也投入其中,记录,掌声。没有空寂,没有冷场,时有笑声,还有回味,这样的课堂似乎就是剧场,这样的教学我谓之“可观赏”。

但热闹沉寂之后,我们想想学生会得到什么呢?一地思想的羽片!

看看课文第2小节作者写了什么?就全文来讲,这一小节是作为成人的舅舅来到甲板所看到月夜景色,重在写实,在后面小外甥出场后,月亮则成了有灵性的生命:“是月亮把我叫醒的。”“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受外甥的影响,作者最后也不由“轻轻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所以,就全文整体行文思路而讲,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读,体会这月夜,感受这文字。而教者注意点显然不在这儿,“舅舅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样的月亮像什么呢”,这是在引导学生幻想,而那优美的写实文字竟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一位驾驭课堂的高手,为何如此这般组织学生远离文本语言而玄谈呢?答案可能还是为了“可观赏”。你看,学生你方说罢我登场,多活跃;教师的点评调侃穿插其中,多活泼;听课者乐在其中——这不正是不少教师上公开课所追求的效果吗?

我想的是,如果把课堂比作一道宴席的话,作为教师的掌勺人是应当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像这一课,这一段应当带领学生进入文字,言意互转,体会文字的美好,体会月夜的美丽——这段月夜描写写得多有层次。至于幻想,在“我”受外甥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展开幻想翅膀时,再进行教学才是合时合宜的。更重要的,这样才顺应了作者的思路和心绪。

于是,课堂上,我这样处理这一节内容。

(学生两次轻声齐读课文,感受月光的美好,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请读书非常好的单雅读)单雅读时,我们闭上眼睛,看看头脑里会出现一幅幅怎样流动的画卷?

(生读,想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不是一幅画片,是流动的画卷。

生:我看到了月亮,它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看到了月光映照下的江面,有无数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看到了两岸那黑色的剪影,伸展,起伏。

生: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位长者,把它慈爱的光芒照耀大地。江面被照亮了,波光闪闪,晶莹透亮。江两岸,芦荡、树木、山峰看不真切,如同黑色的剪影,月亮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

师:说得真好,看看作者的写作视角:天上——(引读)

生: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月光洒落在江面,江面——

生: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江两岸——

生:芦荡、树木、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银色的花边……

师:天上月亮吐辉,江面波光闪烁,两岸剪影伸展。多有有层次的描写,美好的月夜似乎就在我们的眼前。记住这一段美好的文字吧。

相对那位名师“可观赏”的教学,我的教学肯定平淡许多,没有奇崛的想象,没有连珠的妙语,只是读,只是将课文“捋”了一遍。它有意义吗?我的考虑如下。

一、这是一段写景文字,教学要让这段景在学生头脑中有形——整体的“形”,不是零碎的片景。月亮、清辉,光斑、剪影在一个立体的时空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他们交相呼应,才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夏夜江月图。“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不是一幅画片,是流动的画卷”,这样提问就是要求学生把视界放宽,作整景统摄。有的老师也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一景后,便满意地让学生读一读,接着期待:“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再回应。这是指向局部的引导,交流点之间缺少思维相连,其结果不仅割断文脉,而且让课堂组织涣散。同样,“你觉得这样的月亮像什么”的反复提问也是指向局部的引导。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像“装饰品”,还是“艺术品”,亦或“调皮的孩子”,都是关于片断的归纳,其致命缺陷在于没有整体。

二、美文要美读,整体地读,在读中领悟作。我们的许多课堂常常在某一句上下功夫指导读,要求学生读出某种意味。我感觉很滑稽。没有前面文字阅读时情绪的铺垫,单独一句话如何能读出感觉来?上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诱导学生读整段文字,反复阅读的目的,是要学生将这段美文印到头脑里。学生不积累,不尽可能多地储备一些这样的写景语言,如何能学会景色描写?天上,江面,两岸,引读中的强调,对于学生,就是写作要有层次的暗示。没有这样整体的写作法眺望,片言只语的捡拾又如何能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有顺序,写作要有层次?

“可观赏”只能博一时掌声,“可培养”才是教育的良心。

点击显示
【“可观赏”与“可培养”】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13772/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